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染色技术,也是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之一,古时人们称其为“蜡缬”,与绞缬(扎染)、镂空印花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工艺流程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
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绘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
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
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白分明的花纹来。
蜡染之乡--安顺
安顺素来被称之为“蜡染之乡”,至今在当地人身上,还能看见蜡染的影子。孩子的背扇上、老人的围裙上,都能看到蜡染的图案。
这种由白色纹样在靛蓝色棉布上勾勒图案形成的手工艺品,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民族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与法国巴黎那些耗费工人数百小时的高级定制时装一样,苗族的蜡染服装也是时间里开出的花,是匠人们用不断的练习堆积出来的美。
在安顺市西秀区马*屯村牛角洞组,住着一位与蜡染有不解之缘的苗族妇女。多年来,她用瘦弱的身躯担负着传承蜡染艺术的重任,她就是安顺市蜡染协会的副会长,被当地人尊称为蜡染大师的王月圆。
在苗族村寨中,每个女子从小就会跟外婆、母亲学蜡染或者苗族刺绣,尤其在安顺,蜡染可谓是苗族妇女心灵手巧的象征。
农闲时,女孩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纺线、织麻、制作蜡染。掌握蜡染的基本的流程之后,要花费多年时间不断制作、练习蜡染的手艺。
“大概7、8岁开始,我就跟着外婆学习‘挑花’之类简单的刺绣手艺。家里有大人做蜡染,我们就在旁边看着,大人不在还会好奇地动手尝试一下。到了14、5岁,我们就可以开始学画蜡染图案,为自己做衣服了。每年春节的大年初四,是安顺地区苗族‘跳花山’的日子,这一天女孩子们都会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蜡染服装到跳花场去。手艺越好,女孩越受欢迎。”王月圆说道。
制作蜡染信手拈来
从儿时就开始的蜡染绘画,让王月圆从传统中自创了一套独特的绘画技艺。
她画直线,信手推拉,线条粗细均匀笔直,好似用看不见的直尺比着画的。
她画圆、画弧、画云钩、花、叶、螺旋,应手而成,圆转自如。
花鸟鱼虫,飞龙、金凤,随着她握蜡刀的右手,漫不经心的一勾、一画、一绕、一点、一挥,便跃然画布之上,栩栩如生。
“信手拈来”是对王月圆制作蜡染的最好形容词,每一个图案都似乎已经成为她的肌肉记忆。
“每一件蜡染作品的图案都完全不同,抽象的图案中,由鱼、鸟、蝴蝶、水波纹等各色图案,就拿蝴蝶图案来说,记忆在脑中的就有几十种不同的纹样”王月圆说。
如今的王月圆已经获奖无数,褪去各种荣誉的外衣,王月圆更看重的是苗族农村妇女的出路和蜡染艺术的传承。
她认为,蜡染艺术成就了她,她有责任将蜡染艺术发展并传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热爱蜡染艺术的人同她一道来完成此项工作。
“现在,我每个星期到村里的小学里去上两次课,培训的材料全部由我自己带过去,现在有37个娃娃在学习蜡画,希望将这种风格传承下去。”王月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