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的生产起源最早,有出土资料证实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制作毛笔的工艺。
古圣先贤辈出的齐鲁大地当然不缺毛笔,“齐笔鲁砚”之名亦不会是浪得虚名。齐笔工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历久弥新。
据称齐笔的发源地在齐国故都临淄以北15公里一带,道光年间此地有数百家制笔匠户,清末民初更是出现了30多家制笔作坊,而且一改走街串巷直销方式在各地开设齐笔专营店。
著名的有济南“成文堂”、泰安“汶山堂”、潍县“文聚堂”、天津“聚文堂”和博山“三元堂”以及周村“文美堂”等。
“文美堂”由徐绍勤创办于清同治二年(年),保持前店后场的经营模式,期间历经倒闭、重建、火灾又重建,直至上世纪30年代成为周村当地制售毛笔商家之冠,产品畅销周边远至徐州、江淮等地。”
清末民初的齐笔制作工匠高手云集,例如北卧石村的*化京、李璩(音qu)村的傅义三、傅学仁、张淡村的郭凤采、韩庄村的韩干臣等。
后者制作的“十八学士”笔刚柔适中,经久耐用,颇受欢迎。”
齐笔种类因笔头用料不同分为羊毫、、狼毫和兼毫四类。
以羊毛制笔,楷书绘画皆为适用。胡朴安描写羊毛的特点是“以青羊毫制笔,嗣以圆转如意,取其柔软而经久”,齐笔之羊毫多取自浙江嘉兴一带,细嫩、白净之羊毛制笔柔健适中,运之得心应手。
兔毫始自秦代,大将*蒙恬发现兔毛制笔柔韧挺健,尤其老兔毛之紫毫,史称“紫毫之价如金贵”,概不
夸张。
齐笔中唯狼亳堪称上乘,胡朴安曾说“赵子昂跋唐胡环番犬图谓环画笔用狼毫,极清劲’。则唐时已有用之者。”
可知唐代确已出现用*鼠狼之尾毛制笔的工艺。狼毫金*光亮、纤细却有弹性,毛尖锋锐,是其他毛发不能及也。
“兼毫”顾名思义是指根据书画用笔之具体要求将两种及以上毫毛制成软硬不同的毛笔,比如“三紫七羊”“紫狼毫”“狼羊毫”等种类,不一而足。
至于齐笔的另一部分--笔杆则以竹制为主,包括罗汉竹、凤眼竹、湘妃竹云斑竹等十余种,姿彩各异。
另有取象牙、水牛角、琉璃、塑料或者紫檀木、红木和*杨木等上等木料制作笔杆,各类质地,异彩纷呈,配合煮色、烤红、烫花、雕镂等精致装饰工艺,一杆齐笔如工艺品般令人爱不释手。
如上所述自战国既有毛笔制作,然民间更愿意将秦代蒙恬奉为制笔祖师,“秦始皇令蒙恬和太子扶苏筑长城,恬取中山兔毫造笔”。
有人曾经问:“世称蒙恬作笔,何也?答曰:蒙恬所造秦笔尔。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苍毫,而非兔毫,竹管笔也。”
《考工记》中所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削”即为古代的书刀。因为在秦汉蒙恬造笔之前是没有毛笔的,“皆以刀代笔.....或以竹木为笔”蒙恬所造之毛笔比古人之竹木笔又有何优点呢?
“竹木能染墨而不能含墨,作字甚艰。......蒙恬制笔所用鹿毛质劲,羊毛质柔,含墨多而作字更速”"如果所言即真,可知蒙恬造秦笔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推动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更为巧合的是蒙恬祖上为齐人,当然令齐笔工匠为之自豪。
齐笔制作工艺两千年来代代相传,愈发精细、高超。具体工艺要经过浸、拔、梳、并、连、濡、剔等诸道工序,工匠因主要劳作的不同而分为盆工和杆工。
前者负责制成笔头后者则负责将笔头安装至之上,最后刻字留名方大功告成。
齐笔兼备古人所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以凿””的妙笔之四德,即“尖、圆、齐、健”之特色。
在年的北京“汶山堂”笔会上赢得了诸多书画家的好评。
北张淡村齐笔世家景日信先生传承有始自明朝的“茅龙草笔”工艺,至今仍制笔不断,西营乡也建有毛笔厂,意在传承古老工艺当然兼顾盈利之目的。有“东方明月”“云峰”、“换鹅”等名品齐笔畅销全国远销日本、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广受赞誉。
而淄博发展非遗文化中,书写新经济的“旧毛笔”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