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京城的京味儿小吃,除了走街串巷叫卖的和街上的散摊儿,还有几处较为集中的小吃店铺及摊群。我在《京味儿小吃琐忆》一文中提到的厂甸儿是一处;另外还有天桥儿、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鲜鱼口、门框胡同等几处。从我记事儿的20世纪50年代,就经常吃各种京味儿小吃。但那时年岁小,家长不让去远处玩儿,说是不放心,怕我丢了找不着家所以,离家远的地界儿没有大人带着不敢去。离家较近的,像门框胡同和鲜鱼口儿卖的各种小吃,我是经常去品尝的。门框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其南口儿在大栅栏儿的中段,北口儿在廊房头条中间。
整条胡同穿过了廊房二条和廊房三条。顾名思义,这是一条像门框一样很窄的胡同,宽仅5米左右,长余米。就是这样一个窄小的地界儿,曾经是京城一条著名的小吃胡同。其形成大约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到了四五十年代,门框胡同承载了京味儿小吃的*金时代。这里有著名的爆肚冯、年糕杨、豆腐脑白、年糕王、豌豆*宛、奶酪魏、复顺斋酱牛肉、祥瑞号(瑞宾楼)的褡裢火烧、德兴斋的烧羊肉、羊头马的白水羊头肉等。那时只要去逛大栅栏儿,准保去门框胡同,这儿卖的各种京味儿小吃,我几乎都吃遍了。但最常吃的是奶酪魏的奶酪、祥瑞号的裕裢火烧及羊头马的白水羊头肉。
除了门框胡同的奶酪魏卖的奶酪外,那些年还有走街串胡同卖奶酪的。我家住的胡同里也来过,喝过几次。记得奶酪是白的,就是里面没有放入果料。后来,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前门大街北段路西有一家奶制品商店,供应热牛奶、奶酪、酪干儿,还有奶油蛋糕等。这里卖的奶酪也很有味道,几毛钱一碗,很受顾客欢迎,经常满座儿。说起羊头马,这是卖白水羊头肉的马玉昆的绰号。白水羊头肉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迄今已有多年了,马玉昆是其传人。他在门框胡同中段的廊房二条,有时也在门框胡同北口儿处的廊房头条,每天晚上推着一辆独轮木车,设摊儿卖白水羊头肉。
从选料、清洗到煮制,都非常讲究。在煮羊头的过程中,不能添加任何作料,要用纯净的清水,这样,只有羊肉的香气而没有杂味儿。肉煮好晾凉后,用一把牛耳刀片(切)肉。这种刀的刀刃在靠近刀把儿的部分是平的,而刀刃向前延伸的部位呈弧形向上翘着,与刀背相交处形成刀尖儿,非常锋利。羊头肉片(切)好后,再撒上装在一个牛角中的特制的五香椒盐。除了羊头马的白水羊头肉最著名外,旧时还有走街串巷卖羊头肉的。其中也有卖酱羊头肉的。卖主儿手拿一个支架,单肩挎一椭圆形木箱,里面盛放着羊头肉。上面盖的箱盖儿翻转过来就是切肉的案板。有人买时,木箱往支架上一搁,现切现卖。
夜里卖时,还有一长方形玻璃油灯在幽深的胡同里,在冬季天儿的阵阵寒风中,时常听到那凄婉的吆喝声:“哎——羊头肉嘞哎…鲜鱼口儿在前门大街路东,是与大栅栏几对着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这里原先有几家早点铺,卖一些传统的小吃。像油饼、油条、烧饼、麻花儿之类。而这里最有名的小吃是会仙居和天兴居的炒肝儿。会仙居的炒肝儿制作得既卫生又讲究。先用碱、醋及盐将肥肠浸泡、揉搓,再用清水洗净。上锅煮,开锅之后用文火炖,熟后切成“顶针段儿”(五分长的小段儿)。再将猪肝儿洗净,切好。作料有大料、蒜、*酱、葱花、姜末儿及口蘑汤等。最后用淀粉勾芡,再撒上砸好的蒜泥。
会仙居的炒肝儿,汤汁油亮酱红,肠肥肝儿香,味儿浓不腻,老少咸宜。后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时,在会仙居的斜对面又开了一家天兴居炒肝儿店。其炒肝儿的选料、制作亦很精细,形成了与会仙居竞争、对峙的局面。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以后,仅保留了天兴居的字号。民以食为天,在美味佳肴面前,人们都免不了会馋涎欲滴,何况那时的物价非常便宜,兜儿里只要有俩钱儿都会大饱口福的。儿时我爱吃的小吃很多,若问我最爱吃的是什么,还真不多,只有两样:果子干儿和老豆腐。顾名思义,果子干儿的制作离不开水果。其做法是从宫中传出来的。
儿时街上有摆摊儿售卖的,也有串胡同卖的。我在《京味儿小吃琐忆》中写到的、琉璃厂三张之一的葫芦张,就卖果子千儿。因与我家是邻居,所以妈妈学会了果子干儿的制作方法。每年都给我做几次吃。有人说果子干儿是一种冬季时吃的小吃,而实际上,只要有果料,什么时候做都成。夏景天儿镇凉了吃,不但口感好,还有消暑的作用。做果子干儿的材料是杏干儿、柿饼、藕、葡萄干儿等。做时先将这几样果料洗干净,待火炉上锅里的水开了的时候,把杏干儿放进去,煮七八分钟,将几个柿饼撕成小块儿也放入锅里,再煮五六分钟,然后把藕切成薄片儿,与适量冰糖一起倒入锅内,用勺子不停地搅拌,水再开俩开,撒上一把葡萄干儿,把锅从火炉上端下来,果子干儿就做好了。
虽然简单易学,但却是非常好吃的一种风味儿小吃,尤其是孩子们更是百吃不厌。果子千儿讲究凉吃,冬季天儿放在屋外就行,夏景天儿需要把它用冰镇凉喝着浓浓的汤汁儿,用小勺吃着那煮得松软的杏干儿、柿饼和鲜嫩的藕片,甜、酸、脆、凉,味道美极了老豆腐是从前京城最普通的小吃。早点人们爱吃午饭也用它就锅饼、火烧等。现在街上的早点铺及小吃店里卖的都是豆腐脑儿,是用石膏点的很嫩的豆腐,再浇上用蘑菇、羊肉等打的卤,搁上点儿辣椒蒜吃。那种深受百姓欢迎的京味儿小吃老豆腐已经很少见到了。从前卖老豆腐的大都是在街上设摊儿,卖主儿担着挑子,前边儿是一口大铜锅,里面盛放着点得比较老的豆腐,下部是一个小火炉,起到豆腐的保温作用。
挑子的后面为一个特制的木架,分为两层,下层放碗、勺等,上层放的几个瓷罐儿里是各种调料。卖老豆腐的人把挑子放在街上的一个适当的地方,把扁担两头儿一支,这就是顾客吃老豆腐的座儿。往碗里盛豆腐的是一把长把儿的铜勺,勺面很浅。将勺伸到锅底,带着点汤儿,盛到碗里的一块豆腐高出碗沿儿,呈圆拱形,又似一个凸出的大白蘑菇。再按顺序用小勺从瓷罐儿里往豆腐上浇芝麻酱(*颜色、用水调好的)酱豆腐(红颜色、用水调好的)、韭菜花儿(绿色)、酱油(黑色)、卤虾油(灰色、也有用卤虾酱的)等。
这时,碗里豆腐上各种颜色的调料纷纷向下至碗边漂流,五彩斑斓,非常好看而那飘溢着的香味儿,更是让人垂涎欲滴。记得几时在厂甸儿、土地庙等庙会上吃过老豆腐,而常去的地方是离家很近的西琉璃厂东口儿往南一点儿、路西,福德厚茶庄北侧。上世纪50年代末那会儿,每天晚上6点多钟,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准时担着挑子在这里卖老豆腐,一直到晚10点多,一大铜锅老豆腐就卖完了。我隔三差五的就和妈妈要钱去吃一次。蓝边儿碗、小铜勺,五分钱一碗,盛得倍儿满。别小看这老豆腐,色、香、味、形俱佳,好吃极了,是京味儿小吃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至今想起仍口有余香,恍如昨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