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涮羊肉,起源于元代,清光绪年间才流传于民间
大家好,欢迎大家阅读小编的文章。涮羊肉的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起源于元代。据说元世祖忽必烈统率大*南征时,有一次激战后,人困马乏,饥肠辘辘,部队便停下来杀羊烧火。他们正准备烤羊肉时,探马竟焦急来报,敌*大队人马已追赶而来,仅距驻地十里。忽必烈只好边下令部队开拔,边喊着“羊肉、羊肉!”可是,这时烤羊肉已经来不及了。厨师急中生智,飞快地将羊肉切片,放在沸水锅中搅拌,待肉色一变即捞在碗里,撒上盐、葱花姜末,送给忽必烈食用,他吃后迎战敌*,居然大获全胜。后来筹办庆功宴时,他特意点了这种羊肉片作为纪念。厨师便仿效前法精细制作,并加了腐乳、辣椒调味。将士们吃了都赞不绝口,忽必烈便当场赐名为“涮羊肉”。
从此,涮羊肉就变成了宫廷佳肴,但直到清光绪年间才流传民间。每个地区风土人情的不同,食法各具风格。内蒙古的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上脑、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适度薄片,放在火锅沸水中轻涮,再取已备好的芝麻酱、腐乳、韭菜花、卤虾油四种作料蘸食。这种吃法,使羊肉的质地鲜嫩,不肥不腻,新颖别致。北京涮羊肉又将其发扬光大,不但所用的羊种更佳,选肉更精,蘸料也更多样化,扩大为八种之多。食客们吃起来更觉左右逢源,逸兴遄飞。
北京涮羊肉以前以“东来顺”最为出名。东来顺创始人为丁子清,一九○五年在北京东安市场摆摊,后来才挂起招牌,成为北京首屈一指的清真餐馆,享有“涮肉何处嫩,要数东来顺”的美誉。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常客。东来顺的特色是选料精细,只选用内蒙集宁产的小尾巴羯羊,就是阉过的公羊。这种羊无膻味,每只只取出可涮的羊肉七公斤左右。羊肉片得匀薄,每半斤羊肉要切出长六寸、宽一寸半,约四十到五十片的片子。调料多彩多姿,有芝麻酱、绍酒、酱豆腐汁、腌韭菜花、酱油、辣椒酱、卤虾油、米醋八种,并加葱花、香菜末增味添香。羊肉则鲜酥嫩香,入口即化,不膻不腥。连最怕羊膻味的人,也能大快朵颐。
东来顺所用的羊肉涮锅也最标准,是一种特制的矮胖铜锅,膛圆口大,炭装得多,水也装得多,即使同时放入一两盘羊肉,肉色也马上由红转白,吃得又鲜又嫩,深得“涮”之要旨。而且,所用的木炭烟少火大,每天一大早客人还没上门之前,店里就先燃起炭火,把烟气给挥发掉。所以客人在吃涮锅时,绝不会闻到烟味,舒服得很。但东来顺正在没落中。毕竟年代久远,有些北京人嫌它一进门就有股膻味,都改去新开的“能仁居”报到了。我其实并不那么喜欢能仁居,虽然那里的蘸料有独到之处,却都是事先配好的,不能自行选配。何况,所用的涮锅不如东来顺那么标准,而且燃料不是用木炭而是用瓦斯炉。
不但没情趣,而且涮羊肉要久一点才能烫熟,就没那么嫩了。但他们生意却出奇地好,真是令人费解。能仁居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所供应的一种绿豆杂面,以绿豆粉制成,呈灰棕色,爽滑而含豆香。在饱啖涮羊肉外,再将这种面条下到鲜浓的羊肉汤头里焖熟,美美地来上一小碗,那滋味真是千金不换。全羊席是由回族清真羊菜所组成的宴席。回人不吃猪肉,牛、羊是他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于是他们在长久的生活经验中,慢慢地学会用羊头、羊肉、羊肚、羊肺等不同部位,以变化多端的制作手法,分别制成大菜、溜菜、炒菜、炸菜、凉菜、甜菜、汤菜等菜肴,丰富多彩,动人食欲。
全羊席早在清代就已经盛行了。当时清宫为了照顾回族官员不吃猪肉的习惯,增设了“真膳房”(即清真餐厅),每逢喜庆大典,杀牛宰羊,庆贺一番,而全羊席是当时规格最高的清真宴席。每逢开宴时,桌子上都要铺一条蓝色的桌布,象征伊斯兰教,并摆满了色、香、味、形不同的羊菜。后因这些羊菜的滋味鲜美新奇,皇帝也开始吃起全羊席来,并慢慢流传到北京民间。民间的全羊席只有四十四道菜,比起官场的六十六道、皇帝的七十二至七十六道,是要简约得多了。
清末以来,全羊席经过不断的发展,制作方法越来越精细,菜肴的花色也越来越多。目前最有名的全羊席厨师,并不在北京,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那就是回裔的名厨王自忠。他因博采众家之长,据说能烹调出羊内脏菜二百六十多种,有葱爆心片、花炒羊肝丝、油爆肚仁、油爆肚片、凉拌肚丝等名目。他并能烹出一百九十多种羊肉菜,如酥羊链子、清蒸羊肉、滑羊里脊、*焖羊肉、红松羊肉等。连一般人弃而不吃的羊骨头,他都可以烧出五六种菜来。至于最难处理的羊蹄、羊尾,他也可分别做出六七种佳肴,真是神乎其技了
北京虽是全羊席的发源地,但市内人口毕竟是以汉族为主流,所以全羊席的发展比起回族自治区的宁夏,就相形逊色了。以前北京民间最早制作全羊席的,是东来顺餐馆,曾风光过一阵子,后来因食客不多,就逐渐没落了。所以他们现在也不做全羊席了,干脆将所有的羊菜都写在菜单上,变成单点。其实那份菜单也等于是虚设,因为羊菜需要巧手烹调,比涮羊肉麻烦得多,他们大多怂恿食客吃涮羊肉,并不鼓励食客照菜单点菜。
我有次在东来顺想点道“它似蜜”来尝尝,他们就答以:“卖完了。”想换点“*焖羊肉”时,他们就说:“要等半个钟头,吃涮羊肉比较快。”我举头一望,果不其然,所有的座上客都是围着一个热腾腾的火锅在大啖涮羊肉呢,只有我最不识相,还拿着菜单猛瞄。但我仍声明我吃过涮羊肉了,想试试其他羊菜,并改点了薄切羊头肉、羊肚汤、葱爆羊肉、水晶羊蹄、炸羊尾等几道菜。他们才不情愿地到厨房去复命,而且的确花了半个钟头,才将所有的菜上齐。第一道是冷碟薄切羊头肉。我并不特别爱吃羊肉,怕那股子羊骚臭。但以前看唐鲁孙写北平的羊头肉如何味美香湛时,还是不禁咽了好几口唾沫。而《燕都小食品杂咏》也有云:“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洒得如飞雪,薄薄切成与纸同。”更令我心向往之。
原来薄切羊头肉,本是一种街头小吃。旧京每届立秋,当西口的绵羊长得又肥又嫩的时候,卖羊头肉的小贩便开始出现在街头上了。他们有的用一个椭圆形的小木箱,摆在水酒缸门前售卖。有的则走街串巷,用一种两头翘的棕绳扁担,一头挑个大圆扁筐,边走边吆喝:“哎,羊头肉哎!”在在给人秋到人间的感觉。羊头肉就是白水煮羊头,纯粹原汁原味,还分为羊舌头、羊眼羊脑几个部位,口感皆不相同,都是下酒的好菜。小贩一般将羊头劈成两半,称为“羊脸子”。遇有买主时,才在圆筐上加小案板,用刀按指定部位,切成飞薄的大片,再撒上五香细盐末,就可以供食了。他们通常用钻有小孔的牛角装细盐,往肉片上撒,显得很别致。老北京有句俏皮歇后语:“卖羊头肉的回家—不过戏言(细盐)。”可见羊头肉与老北京人的生活,是完全融成一体了。
梁实秋在《馋》中,有段写羊头肉的文字,十分精彩,仔细地描述了北京人如何吃羊头肉的情状:“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撒上一些椒盐。我托着一盘羊头肉,重新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地解了馋瘾。但是,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象的香。
如今的北京街头,当然是不见这种叫卖羊头肉的小贩了。只在某些专卖羊肉的店里(以前称为“羊肉床子”),可以见到它的芳踪,如东来顺。那天我们的那盘羊头肉,果然切得飞薄,上面撒的五香细盐也很香湛,但那肉味儿似乎太膻了些,而且口感坚韧,淡而无味,我反而怀念起台湾的当归羊肉来了。东来顺那盘水晶羊蹄冷碟,就不是台湾人所能做出来的美味了。只见那羊蹄有如凝脂冻玉,滋味清爽鲜润,不腥不膻,不禁配着燕京啤酒、凉拌贡菜,啃了个精光。贡菜本是江南的特产,东来顺将它烫熟后,以红椒丝配色,色泽悦目,清脆宜人,可说是“南菜北做”了。
接下来的羊肚汤,灰溜溜的一大碗,不太有什么滋味。那羊肚丝虽然够脆,但汤里如果再加点当归、*参、八角或麻油来调味,一定会香美得多。葱爆羊肉则很够水准,不但爆羊肉的火候恰到好处,鲜嫩无匹;那酱汁也咸淡合宜,葱香、酱香浓郁,为羊肉增味。台湾的沙茶羊肉比起它来,是有所不如。沙茶的味道太浓腻了些,常掩盖了羊肉的真味,而无衬托之功。但台湾毕竟是亚热带,所产山羊的肉质当然比不上内蒙古的绵羊肥美,只好靠作料来增味了!
炸羊尾,是著名的东来顺甜点。和涮羊肉一样,炸羊尾也源自蒙古,本来用羊尾巴上的肥膘、鸡蛋白、果脯、白糖为原料,再油炸而成的,因而得名。不但外形美观,而且滋味香、甜、酥、脆、带水果味,只是稍微肥腴了些。所以东来顺加以改良,取消了羊尾巴的肥膘,只把蛋白打得起泡,裹上细豆沙,放进油里炸熟,再薄薄地滚上一层细砂糖,就可以供食了。据说这道甜点,最受前宁夏*阀马福祥的欣赏。马福祥是回族人,民初时和冯玉祥等人走得很近,因而独霸宁夏。以前他每到北平串联,都要到东来顺吃上一盘。炸羊尾热热、软软、甜甜、香香的,的确相当出众。只是稍嫌厚重,在大啖羊肉之后,吃了一两块就觉饱胀了,不如来块枣凉糕来得清爽宜人好了,今天小编关于华北美食中北京菜就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