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五章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适用于里热证。
:若邪热在表,治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气血两清剂、清热解*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
:
a.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及热证之真假、虚实。凡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b.邪热炽盛,服清凉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反佐法。
第一节清气分热剂
1
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49/;.44;.54]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
*“白虎四大证”→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
*君:石膏—清热、止渴、除烦。
*臣:知母—清热、滋阴、润燥。
*佐使: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防止大寒重伤之弊;调和诸药。
*气血两燔,引动肝风→+羚羊角、水牛角→凉肝熄风;
*兼阳明腑实→+大*、芒硝→泻热攻积;
*消渴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天花粉、芦根、麦冬→增强清热生津。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或见脉浮细或沉者;或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或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勿用。
*辛甘大寒与苦寒滋润相伍,清热而不伤阴;
*寒凉之中,少佐甘温之品,以和中护胃,使寒不伤中,且有益胃生津之效。
*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气分热盛,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和营}[温疟]。
*白虎加苍术汤→{清热祛湿}[湿温病]。
*当归补血汤→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气虚血亏的面色萎*,神疲体卷。
阳明热盛[四大主症]。
*石膏[先]:[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2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
[.49;.;.]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炙甘草粳米。
水煎服。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君: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臣:人参、麦冬—补气养阴生津。
*佐使: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
竹叶—清热除烦;
粳米、甘草—养胃和中。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石斛、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知母、天花粉→增强清热生津;
*气分热犹盛→+知母、*连→增强清热之力。
*奔放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实为清补两顾之剂。
*竹叶石膏汤→伴见胃气不和之气逆欲吐。
*清暑益气汤→口渴多汗脉虚数明显,暑热伤津之故。
*清燥救肺汤→肺燥症状明显,多见干咳无痰。
热+津液不足+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半夏存在的价值,即胃气上逆是与清暑益气汤最大的区别,清暑益气汤所没有的]。
第二节清营凉血剂
3
清营汤☆《温病条辨》
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89;.;.]
*《温病条辨》: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有时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
犀角生地*玄参竹叶麦冬丹参*连金银花连翘。
作汤剂,水牛角先煎,后下余药。
→清营解*,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君:犀角—清解营分之热*。
*臣:生地*—凉血滋阴;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玄参—滋阴降火解*。
*佐使:银花、连翘—清热解*,轻清透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竹叶—清心除烦;
*连—清心解*;
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连→以免苦燥伤阴;
*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合用安宫牛*丸或至宝丹→清心开窍;
*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配用紫雪,或+羚羊角、钩藤、地龙→息风止痉;
*若兼热痰→+竹沥、天竺*、川贝→清热涤痰;
*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入气分热邪犹盛→重用银翘、*连,或+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
*应用尤当注重舌诊,以舌绛而干为要。
*清营解*为主,佐以养阴生津,合以“透热转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
营分热+阴不足。
*“透热转气”[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温热病邪入营分时期的治疗原则。
*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卫气营血辨证。
*薛雪[字生白]—《湿热条辨》—主“湿热病”。
*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辨证。
*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4
犀角地*汤☆《外台秘要》
犀角地*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阳*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
*《小品方》: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大便黑,消瘀血方。
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先煎,余药后下。
→清热解*,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证。
*身热谵语,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舌深绛起刺,脉数;或善忘如狂,或欲漱水不欲咽,或大便色黑易解。
*君:水牛角—凉血清心而解热*;
*臣:生地—凉血滋阴,一以助水牛角清热凉血,一以复己失之阴血;
*佐使: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
*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大*,*芩→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
*郁怒而夹肝火者→+柴胡、*芩、栀子→倾泻肝火;
*热迫血溢之出血证→+白茅根、侧柏炭、小蓟→增强凉血止血。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以凉血解*为重,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血分+热*[这里说明一下,热*本质就是热,*表示热势较高]。
*芍药: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第三节气血两清剂
5
清瘟败*饮☆《疫疹一得》
清瘟败*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
犀角玄翘知芍桔,气血两清火*劫。
[.;.49;.;.]
*《疫疹一得》: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连、犀角、*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石膏知母甘草*连*芩栀子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竹叶玄参桔梗。
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清热解*,凉血泻火。
→温疫热*,气血两燔证。
*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取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取犀角地*汤→犀角、生地、赤芍、丹皮。
*取*连解*汤→*芩、*连、栀子。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
*桔梗、竹叶→“载药上行。
*若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
*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
*根据热疫轻重确定石膏、生地、犀角、*连四味主药的用量,余药可视情酌选用量。
*本方乃白虎汤、犀角地*汤、*连解*汤三方之法而成,但以白虎汤大剂甘寒清气分热为主,辅以泻火解*、凉血救阴法。
气分热+血分热[可有阴不足,因其兼能滋阴。
第四节清热解*剂
6
*连解*汤☆《外台秘要》
*连解*汤四味,*柏*芩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黃皆可为。
[.47;.;.;.;.]
*连*芩*柏栀子。
→泻火解*。
→三焦火*热盛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痢,或湿热*疸;或外科痈疡疔*,小便*赤,舌红苔*,脉数有力。
*苦寒直折,泻火解*,上下俱清,三焦兼顾。
三焦+热盛。
*栀子[生]: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焦]:凉血止血。[外]:消肿止痛。
7
凉膈散☆《局方》
凉膈硝*枙子翘,*芩甘草薄菏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47;./;.55;.;.99]
*《局方》卷6: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晕,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连翘*芩山栀大*芒硝薄荷竹叶炙甘草白蜜。
水煎服,食后温服。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上中二焦火热证。
*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脉滑数。
*君:连翘—清热解*,透散上焦之热;
*臣:*芩—清胸膈郁热;
山栀—通泻三焦;
大*、芒硝—泻火通便,荡涤中焦燥热内结[以泻代清];
*佐使:薄荷—清头目,利咽喉;
竹叶—清上焦之热;
甘草、白蜜—缓和硝、*峻泻之力,生津润燥,调和诸药。
*若热*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燥→-朴硝,+石膏,桔梗→增强清热凉膈。
*本方虽有通腑之力,然其治重在胸膈之热,而不在大便之秘,即使无大便秘结,但胸膈灼热如焚者,亦可用之。
*清上与泻下并行。
*以泻为清。
*上中焦热+便秘[不一定有,因其以泻代清,所以可以有大便燥结]。
*上焦心肺热,
·END·
客服与社群
推荐阅读
编辑
竹亦友
排版
竹亦友
来源
青竹医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yk
qingzhu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