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善治轻浅之患,对一些常见病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如感冒、中暑、胃炎、颈椎病、肩周炎、高血压、糖尿病等。而且,刮痧疗法简单易学,无副作用,是适合家庭使用的首选绿色疗法。
一、刮痧工具及用法
刮痧工具:玉石刮痧板和水牛角制的多功能刮痧板梳。
持板方法:用手握住刮痧板,将刮痧板的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拇指及另外四指弯曲,分别放在刮痧板两侧,刮痧时用手掌心部位施加向下的按压力。一般刮痧板与刮拭方向皮肤的夹角应小于45度角,在疼痛的敏感部位,最好小于15度角。
二、刮痧技巧有大学问
◆按压力:刮拭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定的按压力,才能将刮拭的作用力传导至深层组织。
◆刮拭速度:刮拭时要匀速、用力均匀,不可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
◆刮拭长度:一般以穴位为中心,总长度约8~15厘米(3~5寸),以大于穴位范围为原则。如果需要刮拭的经脉较长,可分段刮拭。
◆刮拭顺序和方向:一般以自然顺序为序。
背部、腹部自上而下刮(如果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
面部、肩部、胸部,从内侧向外侧刮(按肌肉走向刮)。
◆刮拭时间:一般一次刮痧治疗应在20~30分钟之内,体弱者应适当缩短时间。
◆刮痧治疗间隔:要根据被刮痧者体质、刮痧后的恢复情况而定,同一部位以局部皮肤痧象完全消退,疲劳和触痛感消失为准。
三、基本的运板方法
1、面刮法
手持刮痧板,根据部位的需要,将刮痧板的一半长边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自上而下或从内向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不要来回刮。适用于躯干、四肢、头部的平坦部位的刮拭。
2、角刮法
◆单角刮法:用刮痧板的一个角,朝刮拭方向倾斜45度角,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适用于肩贞、颤中、风池等穴位。
◆双角刮法:刮痧板凹槽处对准脊椎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向下倾斜45度角,自上而下刮拭。适用于脊椎部的刮拭。
3、点按法
将刮痧板角部与穴位呈90度角垂直,向下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迅速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反复,手法连贯。适用于人中、膝眼等处穴位。
4、拍打法
将五指和手掌曲成弧状拍打,弯曲的指掌与肘窝或膝窝完全接触,称为实拍;指掌弯曲弧度增大,手掌中间不接触皮肤,称为空拍。拍打之前一定要在拍打部位先涂刮痧油。拍打法仅限于四肢肘窝和膝窝,躯干部位和颈部禁用拍打法。
5、按揉法
◆平面按揉法:用刮痧板角部的平面以小于20度角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缓慢的旋转运动。适用于合谷、足三里、内关以及手足全息穴区和其他疼痛敏感点。
◆垂直按揉法:将刮痧板以90度角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缓慢的旋转运动。适用于骨缝部的穴位和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区。
拔罐拔罐疗法最突出的是导引气血,通过负压环境,令气血行运在正确的轨道中,有补有泻,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和脾胃、平衡阴阳的作用,人体正气得到鼓舞,使许多生发于体内的病邪顺势排除,达到“火罐一拔,病体舒畅”的效果。久而久之,新陈代谢稳定、免疫力提高,没有疾病的困扰,自然令人精神焕发。
一、拔罐疗法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1、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若病变部位较小或压痛点为一点,可用单罐;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复杂者,则用多罐。留罐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儿童和年老体弱者应适当减少时间。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适用于玻璃罐(火罐)、抽气罐。
2、闪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一拔一取,如此反复的一种拔罐方法。操作时,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占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仅适用于玻璃罐(火罐)。
3、走罐法:拔罐前先在罐口及走罐部位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石蜡、凡士林等,也可以根据病情选用红花油、风油精等,以提高疗效,便于滑动。
罐具吸拔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的来回推拉。推拉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微提起,以另有一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
二、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用消*纱布或干棉球轻轻擦去罐斑处的小水珠、润滑剂等。若局部有出血或治疗疮痈时,起罐后,应用医用酒精或碘酒消*,再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伤口,避免感染。
◆若出现水疱,可用无菌针刺破,抹干后消*一下,避免感染即可。
◆局部皮肤出现紫红斑点属于正常反应,无需特别处理。
◆若拔罐部位有痒感,切勿搔抓,以避免感染。
◆适当休息,注意保暖,不要出洗冷水澡、吹风扇、吹空调,以防外邪入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