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任凭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作者:水姐。
01
犀牛文化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现存的奇蹄目动物包括三个科:马、犀牛和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蹄上的脚趾数是奇数的,这和偶蹄目动物恰好相反。
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主要有三种:大独角犀(又称为印度犀)、小独角犀(又称爪哇犀)和双角犀(又称苏门犀)。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被捕杀,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被捕杀……
犀牛曾在殷商时期数量众多,到了近代却遭遇灭绝,随着整个古代史被埋葬了,只留下了中国的犀牛文化。
如今我们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见犀牛的标本,再也见识不到犀牛狂奔的情形了。据说,黑犀牛在荆棘中也能以血红素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飞奔。一头雄犀牛的领地大约有1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原来的上海静安区,堪称一方霸主。
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据说每年可以长7.6厘米。犀牛的生命力极其顽强,《英国卫报》报道过一只4岁的雌性白犀牛被非法猎人下药捉住,犀牛角连带头盖骨被硬生生地拔掉,还顽强地生存了一年半,她叫“Hope(希望)”,多次在*门关徘徊,最后死于细菌感染。
人们总是把动物和植物的全身都当成宝,利用到极致,对犀牛更是如此。
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和动物的“交际”,大多是从“吃”它们开始的。据说在甲骨文记录的悠远年代,犀牛被捕杀后主要供人食用。在《殷墟文字乙编》第片记载的“焚林而猎”卜辞中,就有殷王一次捕获林中71头犀牛之说。猎犀在殷商和西周是一项君王和国家的盛举。
之后,犀牛的皮和骨也被利用起来。犀牛皮厚,能抵挡刀、箭等兵器的攻击,是制作盾牌、铠甲的上等材料,可制成“犀甲”,如屈原《九歌·国殇》里就有“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句子。意思是士兵们手拿干戈、身着犀甲,在交错的战车上,持刀剑相互砍杀。专门制作“犀甲”的匠人叫“函人”。犀牛骨可以制作成“匕”,国家博物馆藏的一件牛骨证事刻辞“宰丰骨匕”,据传就是用殷王所猎获的犀牛骨制成的。
当然,犀牛最令人*牵梦绕的东西,是它的角。《韩诗外传》中有使者将“骇鸡犀”献给纣王的记载,“骇鸡犀”实际上就是犀牛角。《山海经》记载,有一种犀牛有三只角,一角长在头顶上,一角长在额头上,另一角长在鼻子上。鼻子上的角短小丰盈,额头上的角厥地,顶上的角贯顶。其中顶角又叫“通天犀”,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白线似的纹理,贯通角的首尾,被视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灵犀”后来也频频出现在古代诗文中,比如李商隐的名句:“身为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后来,犀牛角被神化得越来越厉害,似乎有了犀牛角,一切神奇的事情都会发生。《神农本草经》记载,南方出产的犀角,价值八千,在传统的中医药里,犀角与鹿茸、麝香、羚羊角并称为中国四大动物名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犀角能解一切诸*。”犀角还是汉族道教的八大神器之一(另有火珠、铜钱、方胜、艾叶、银锭、珊瑚和书)。
02
犀照牛渚
我们先来讲温峤的故事——“犀照牛渚”典故的来源。
温峤(年—年)是东晋名将,一生战功非凡,在平定叛乱上贡献卓越。在西晋灭亡后,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在东晋历任显职,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他帮助皇帝平定了王敦、苏峻两场叛乱,期间他深入虎穴,假意投诚做卧底,又胸怀大计谋划部署。皇上念他功绩,准他告老还乡,42岁时在家乡病逝。
据说温峤离世后,官方和百姓念及他的功绩,无不悲伤,所以民间就为他编了一个故事。据《异苑》记载:“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这本志怪小说神化了温峤的“死因”——点燃犀角,知道了神怪的秘密,惊扰了他们。
《世说新语·尤悔》还记录了温峤的另一个故事,说是温峤被派去说服司马睿登上皇位,一个人出行非常危险,母亲崔氏非常担心,极力阻拦。但温峤没有听母亲的话,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走后不久,母亲便去世了,温峤都没有见她最后一面。“温峤绝裾”的典故就此流传开来。
人间究竟有没有神秘力量?没有人敢作出肯定的回答。故事只有一部分是自己讲的,绝大部分都是别人替你讲的。为什么要给一个人加上神秘色彩?这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缤纷。
在中国民间,塑造了千奇百怪的缤纷故事,它给平淡的人世一种可以用思维加工,且可以持续更新、创作的架构。人的命运,从来就是个人与时代共同决定的。唯有故事,可以使自我突破已有的权限。
《庄子·逍遥游》中有:“《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古代先秦的神话集,可见志怪由来已久。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特别流行。这是中国宗教信仰最鼎盛的时期,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一并起作用,很多作者都将怪异传说视为事实来记载,因此保存了很多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
中国有一种经验主义,一传十,十传百,百传成共识,即便原来没有很深的社会根基,也会形成一种“定论”,定论会扎根,顽固地存在着,没有逻辑,也不是推理的结果。但好在人们大多数是心怀美好、向往美好的,一些典故和一些人物就这样永恒地生存在历史中。犀照牛渚给国人对“死亡”的理解,多了一种想象,多了一种缤纷色彩。
03
大历史观
“犀照牛渚”,又叫“犀燃烛照”“犀照通灵”等,原本是一个充满志怪色彩的典故,经过时代变迁,在后世常常被用来形容“眼光独到,明察事物的真相。”这个意思的转变,可能是人们已经看透了人间生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许多关于犀牛的文字,比如:“通天白犀带,照地紫麟袍”(《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他在《驯犀-感为*之难终也》一文中,详细地记录了唐代贞元年间,进贡犀牛的情形:“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
*仁宇先生曾提出过著名的“大历史观”,即宏观历史,指的是对中国历史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去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
普通的事件背后总蕴含着深意,“犀照”“大历史观”,都在不断地启发人们智慧,去看透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促人深思。
在大历史面前,每个人都很渺小,但轰轰烈烈燃烧过生命、认真活过的人,都曾以自己为犀角,照亮过这个时代。在这个不争锋的年代,我们不需要当太阳,也不需要做月亮,只需要做一颗暗淡却有光的星星。
儒家强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总体上是重生讳死的,并且创造出“不朽”去抗拒死亡,敬始、慎终、追远,重生而不贪生,讳死而不惧死。佛教则强调“根尘幻化,业不可逃”,最具有命运的权限感。道家是自然生死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全身保真”“贵生轻利”,道家注重养神养生,强调清净,寡欲;“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在尘世中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心安宁充实,永恒地愉悦,养形、养神结合,“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但值得欣慰的是,人生还是充满力量的。生死之间,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存在,给了人们活着的希望和期待。正如古人点燃犀角,打破生死的界限,人也可以点燃自己的内心,去看透生死,将命运的权限把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有光的生命。
?关于此书
知名作家学者秦朔、余世存、郝景芳倾情推荐。传统动物意象与现代管理学的完美融合。鱼行成贯,鸟飞成阵,威仪整肃,对抗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动荡变迁。如何保持初心,理解自我,更好的经营人生,读完这本书,你会找到答案。较为深刻地过这一生,别浪费了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人间。
?关于作者
水姐,85后,浙江人,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
▼戳下图阅读更多哲学故事▼
阅读更多好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