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牛年,说说北京的牛地儿青瞳视角
TUhjnbcbe - 2025/5/2 20:27:00
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牛年到了,翻开北京地图,我们会发现,地名里有“牛”字的还真不少。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洪波介绍,北京地区以牛命名的地名由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动物交易市场而得名,如牛街;二是因地貌形似牛的某种部位而得名,如牛犄角胡同(今西牛角胡同)等;三是来自传说典故,比如牤牛桥、牛王庙。现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地名变迁,很多曾经的“牛”地儿已经在地图上消失不见了,但它们的“牛”历史却值得一说。

牛街,传说曾因种石榴得名“榴街”

王洪波说,现在大家说起北京带“牛”字的地名,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牛街了。名气最大的当然也是牛街,有一则将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对联是这么说的: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牛街是北京唯一以牛为名的大街,如今这里回汉民族亲密大融合,早已是北京穆斯林聚集居住地,也是京城清真美食一条街。

“牛街名气大,来源于它本身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王洪波介绍说。唐代幽州有一条繁华商业大街叫檀州街,自后汉起就是古蓟城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也是北京最早最热闹的商业街。据史料记载,檀州街附近历史胜迹很多,有燕角楼、牛街礼拜寺、法源寺等,现在的牛街就位于这条古老大街的附近。

牛街的名字演变非常有意思。金代时,牛街称柳河村,或柳湖村,因北京地处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于北京南、北、中三个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区,低处经常积水,杨柳成荫,犹如水乡。有句古诗“柳湖古寺市南头,芳草间房处处幽”说的就是古牛街的风景。

当时河道旁有一土岗地势高耸,公元十世纪左右(北宋、辽)时代,有一些穆斯林在这里居住了,他们在土岗儿上建起了一所小型礼拜寺,这就是牛街礼拜寺的开始。到了元朝,忽必烈为了修建元大都,把中亚的穆斯林工匠迁到了现在的牛街地带,逐渐形成了穆斯林文化。元代是穆斯林比较多地进入北京的时期,当时新修的大都城内,集中了官宦人家和富商大贾,而包括牛街在内的中都旧城,仍然是普通人的聚居地。明代有部分来自江南的穆斯林也迁居牛街,成书于雍正初期的牛街地方志书《冈志》中称:“今燕都之回民,多自江南、山东等省份分派来者。”牛街民间流传的“祖先是随燕王扫北,揪着龙尾巴来的”传说,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说法。牛街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北京回族最集中的居住地,直到今天。

从明朝开始,牛街的名称又几经演变。明朝时,牛街被叫作“冈上”,据《冈志》记载:明,宣武门之西南,地势高耸,居教人数十家,称曰“冈上”。明嘉靖三十九年(年)的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白纸坊,五牌二十一铺,在新城广宁门、右安门西南角有牛肉胡同、大圣安寺、小圣安寺、教子胡同。”这里的“牛肉胡同”就是今天的牛街,名字来源于这里有很多牛羊肉摊贩,即《冈志》所记载的“居民多屠贩之流”。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刊行的《宛署杂记》第五卷《街道》载,在白纸坊五牌二十一铺有“礼拜寺街”,即今牛街。清初已有牛街之名,清康熙二十五年(年)的《日下旧闻》中,开始出现“牛街”地名。

据说牛街在历史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榴街”,因为早先聚居在这里的穆斯林喜欢种植枣树和石榴树,所以他们就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叫做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向的街叫做榴街。

关于穆斯林爱种石榴,可以从石榴的外来史中找到依据。晋代《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但汉代文献并没有张骞带回安石榴种子的记载,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所著《中国伊朗编》认为,石榴种子并不是张骞带回的,而是逐渐移植过来的,应该是先传入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而后渐至中原。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穆斯林对石榴情有独钟。

时间长了,这里的人们说起“榴街”不如“牛街”顺口,又因回民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等行业,所以“榴街”就逐渐衍变成了“牛街”。

不过关于“榴街”这一名字及其来源,仅仅出现在一些民间传说和口耳相传中,正式的官方史料中则没有明确的相关记载。

“牛”气消失的胡同

除了牛街这一大街,北京的牛地儿必须要说说这“多如牛毛”的胡同。对老北京旧胡同名比较了解的都知道,旧时很多胡同名都是以动物命名的,比如猴尾巴胡同(今侯位胡同)、狗鹰胡同(今高卧胡同)、打狗巷(今大沟沿胡同)、猪营(今珠营)、猪市口大街(今珠市口)。

王洪波说,这其中,以牛命名的胡同有不少,如牛房胡同、牛蹄胡同、牛角胡同、牛犄角胡同、牛肉胡同、牛血胡同、牛油胡同、牛八宝胡同等。与牛相关的,主要还是取街巷胡同形状,像牛角、牛蹄、牛毛之类。“像是牛角胡同,其实以前不止一处,不过现在好多这种地名都已经消失了。”有的是因为雅化改名,例如牛蹄胡同改成了留题胡同,牛蹄迹胡同改成了留题迹胡同;有的并入了邻近胡同,例如西安门内牛圈胡同,八十年代初已并入了草岚子胡同。草岚子原为明清御马监草料场,也就是为朝廷养马存放牧草的地方。北京有三条牛圈胡同,一在西安门内,一在安定门内,一在东四牌楼,都是因为饲养牛的场所而得名;有的则被拆除了,如牛八宝胡同。

据王洪波介绍,北京的“牛”地儿消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叫牛血胡同。在今天的地图上,大家已经找不到牛血胡同,不过西城有个留学路,它和出国留学可没有一点关系,其实这里就是原来的牛血胡同。明朝时,因此地多宰牛户而名牛血胡同,清代沿袭。民国初年,“血”音转为“学”,改称留学路。从民国时期,这条胡同就颇为繁华,有“小大栅栏”之称,现在还保存着比较有名的庆祥斋糕点厂、洪记白水羊头、宫门口馒头等店铺。

此外,牛录胡同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牛录名字中带牛,不过跟作为牲畜的牛没有关系,这是一个例外。”年6月,市规划国土委

1
查看完整版本: 牛年,说说北京的牛地儿青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