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酿镇“月牙镗”流传于天柱县高酿镇老海村,该村位于天柱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群山峻岭,林木茂盛,传承了几百年。
“月牙镗”,原名月牙翼齿,是一种兵器,状似水牛角,两边两排牙。天柱县高酿镇老海村村民古代为了保护家园,用这一兵器研究出一套拳脚功夫套路,并加以传承,强身健体,防身护村。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压力使人们民间武术的兴趣不断淡泊,外出打工等众多原因已使在家年轻人所剩无几,继承发扬的人数不多,后续乏人。
部分侗族民间武术传承人坚守信念,“月牙镗”的队员希望将这项武术艺术传承好,为积极响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牙镗引进校园。如今,天柱县高酿镇中学、高酿小学将传统“月牙镗”武术技术引进校园作为本土体育课教材教学,聘请龙安民为主的民间传承人为学生授课,“月牙镗”这项“非遗”校园传承,成为学生的健身体操,通过一段时间在教练的传授下,已初见成效。
龙安民为“月牙镗”第八代传承人。“如今村里建设了“月牙镗”陈列室,每年暑假期间都会吸引许多人前来学习,春节期间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会回来之后,村里会举办许多文艺节目、比武等系列活动来让大家将这项文化传承下去。”
“一直都渴望这项文化有更广阔的空间,希望代代相传,如今看见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学习都开始学习这项武术了,也看见了希望。龙安民是新时代的“月牙镗”传承人之一,如今他的妻子龙翠怡也加入了月牙镗的传承当中,两人又别出心裁的创造了夫妻鸳鸯月牙镗,她舞动起沉重月牙镗时那虎虎生威的气势一点不亚于七尺男儿。”“月牙镗”第七代传承人龙庆炎激动地说。
据了解,“月牙镗”武术为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较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该项目老少咸宜,青壮年为主,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当地村民集中晒谷坪等宽阔地带相互操练、学习。其表演形式中的击刺、架隔、扑、拍、拿、遮、握、转、支、拦等动作,利于强身健体、松筋活血。艺术性,表演时刚柔相济、内蕴深刻、粗犷豪放,集武术与舞蹈于一体,是力与美的象征。
海月牙镗,形状呈弯月形,大小不等,一般为10-15公斤,径长0.6-1米,柄长1米用硬木制成,外形又如一对粗壮、锋利的小牛角.镗尖有倒勾刺,镗背心分别安有状如镑铖的刀片一边一块,有的安有2-3块,两翼都有,用上好的钢材反复铸成。
如今,学习“月牙镗”的人越来越多,目前表演者已由原来的5、6人发展到了现在的60多人的表演团队,老海村也因此获得了“武术之乡”的称号。此项非遗进校园,培养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潘德玉
编辑胡莹
编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