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这一历史悠久的植物,在《本草拾遗》中便已有所记载,时称虎掌,因形似虎掌而得名。后经《神农本草经》沿用,因其根圆白如天上南方之星,遂更名为天南星。此外,它还有诸如白南星、山苞米等多重别名,这些名称或源于其独特形态,或蕴含着深厚的药用价值,亦或是流传于民间的生动传说。
传说与李时珍的渊源天南星在民间传说中与李时珍有着不解之缘。相传,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曾遭遇一场因药铺配错药而险些引发的悲剧。药铺误将“漏篮子”配为“虎掌”,幸得李时珍及时发现并纠正,才避免了不幸的发生。这一事件不仅突显了天南星在药用领域的重要地位,更坚定了李时珍重修《本草》的决心。
植物学特征天南星,这一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其分布广泛,遍及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地区。它的地下块茎扁球形,外皮黄褐色,内里洁白如玉。叶片通常基生,长柄支撑,形状或为戟形或箭形,边缘全缘或分裂。其花序为肉穗花序,外裹色彩艳丽的佛焰苞,极具观赏价值。天南星科植物家族庞大,其中菖蒲属、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半夏、虎掌以及千年健等都是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材。这些植物大多为多年生常绿或落叶草本,拥有块茎或伸长的根茎。它们的叶片通常基生,并配有长柄和鞘,叶形千变万化。花朵小巧,密集地生长在苞片之上的穗轴上,特别的是,它们缺乏花被,仅在肉穗花序的基部包裹着佛焰苞片。果实呈现浆果状,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佛焰花序轴上。
在药用方面,天南星主要来源于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块茎。这些植物的主产地各有不同,如天南星主产于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异叶天南星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而东北天南星则生长在辽宁、吉林等地。通常在秋、冬两季进行采挖,经过去除须根及外皮、晒干等工艺处理后,即可得到生南星。若需进一步加工,还可采用姜汁、明矾等进行制用,制成制南星。
天南星呈现苦、辛的口感,且带有温热的特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中医理论中,它主要归入肺、肝、脾经,影响这三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天南星具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的功效,同时还能外用以消肿止痛。在药用方面,它被广泛应用于湿痰、寒痰证的治疗,其燥湿化痰的效果甚至强于半夏,尤其在温燥方面更为显著。对于顽痰阻肺、咳喘胸闷等症状,天南星常与半夏、枳实等药材配伍使用,如导痰汤中的配伍。若属于痰热咳嗽,则需与黄芩、瓜蒌等清热化痰药配伍。
此外,天南星还常用于风痰证的治疗,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斜及破伤风等。其专走经络的特性使其在祛风痰、止痉方面表现出色。对于风痰眩晕,天南星常与半夏、天麻等药材配伍;而对于风痰留滞经络导致的症状,如半身不遂、手足顽麻等,则需与半夏、川乌、白附子等药材配伍使用,如青州白丸子中的配伍。对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等症状,天南星可与白附子、天麻、防风等药材配伍,如玉真散中的配伍。
现代临床研究还发现,天南星在癫痫和抽动综合征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疗效,常与胡椒、水牛角、冰片等药材配伍使用。
此外,天南星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块茎富含淀粉,可制成酒精、糊料等工业原料;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南星也占有重要地位,常出现在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