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水运报
清代学者张潮曾经说过:“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张潮认为,在春天里读各种书籍,更能使人容易接受,并且心情舒畅。本期,我们不妨看看古往今来的名家大师如何读书。
古人向来重视读书,为了劝人多读书,他们绞尽脑汁,说了许多读书的道理和好处。可谓巧言妙语,不仅对古人有用,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
古人深知时间的宝贵,谆谆劝导人们一定不要空掷岁月,要集中精力,努力读书。晋时陶渊明反复强调:“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一诗中,激励着一代代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诗人孟郊也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春易老,只有沉浸于读书的人方知时间宝贵。
至于读书的作用,宋皇帝赵恒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看见了吗?只要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大有作为,吃穿不愁,住高楼,骑骏马,还有数不尽的随从,娶妻更是不用愁,即使没有媒婆,依然能娶到美女。虽然俗了点,但都是大实话,知识能换来一切。
当然,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寻求“黄金屋”“千钟粟”与“颜如玉”。读书自然不是一件需锥刺股、头悬梁的苦差,而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一册好书,往往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全部情感体验与思想洞见。所以,宋代诗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明朝宰相于谦更是把读书看作“乐”事,他认为读书能使灵魂得以净化,“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书人心境,历历可见。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意思是,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正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然“不改其乐”;王勃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囊空不办寻春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许,这就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空闲不是没有,而是你用在何处。
三余读书
三国时的董遇对《老子》和《左传》都很有研究,有人想向他学习,他却不肯施教,对人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想向他学习的人说:“哪有那么多时间?”董遇回答:“你应当利用‘三余之时’。”
那人继续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解释:“就是冬天、夜里和阴雨天。”因为过去是农业社会,所以这三种时间基本都是空闲的。
后来,“三余”就成了典故。
庾信曾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之五》诗中云:“托情欣六学,游目爱三余。”
刘禹锡诗《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云:“火风乖四大,文字废三余。”
吴炳《绿牡丹》第二十六出《晤贤》中有句:“先生奇窥二酉,力富三余,已识雄篇,新逢玉宇。”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牛角挂书
唐朝时,李密听说包恺在,前往投靠。他骑着一头牛,牛角上挂着一本《汉书》,边走边读书。越国公杨素碰巧在路上遇见他,跟在后面问:“是哪个书生这么勤奋?”李密认出杨素,赶紧下拜。杨素问李密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项羽传》”。于是两人交谈起来,杨素很欣赏李密。
回家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等闲之辈。”于是杨玄感倾心和李密结交。隋炀帝九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专门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从这之后,后人就用“书横牛角”“角挂经”“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茧栗挂汉书”等,来形容勤奋读书。
也有用“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比喻那些勤奋学习的才子的。
李密“牛角挂书”,无非是觉得路上骑牛有空闲,正好拿来读书。因为“好”,自然一有空闲就读书。这不是什么秘诀,而是习惯使然。
读书会意
读书,读的是一种心境。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只领会要旨,不会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乐琴书以消忧。”可见,他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在他看来,读书和采菊锄地一样。这是洞达世事后的超然心境。
同样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里说:“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从容读书,在书里获得片刻安静的时光,也是不错的选择。
万里行路
读书或远行,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直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法。
《亭林先生轶事》中记载:顾炎武出门时,常常需要一只骡子,两匹马,带着一车的书上路,每路过一个地方,都要停下来和当地人聊聊天,考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和自己所知道的不一样,就会写书详细考证,直到没有疑问为止。读完书,把书里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相对照,得到的信息更完整,才不会把书读死。
我们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书,还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读书是智慧,行路是阅历。你需要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通过行路来获得人生阅历。
读了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在生活中验证你读过的书,把生活的阅历变成你生存的智慧。
精当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认为读书要“求精求当”。
“求精”,就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
“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老话说贪多嚼不烂,读书也是如此,贵在精不在多。
书的种类多种多样,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精品书呢?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员,能经得住时间考验,不被世人淘汰,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好书。
你觉得自己不太会聊天,就多看看人际交往的书;你想读书消遣,就读一些美文故事;你想研究学问,就选择更专业一点的书籍。
计字日诵
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提出“计字日诵”的读书方法。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个字。
他说如果每天熟读字,那么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全部熟读完毕,如果每天背诵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我们很少有人能过目不忘,对抗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诵,如果你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背诵,可以通过熟读加深记忆。
你可以制定一个每天都很容易完成的目标,能长期坚持下去,牢记的知识就会在你脑海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各个击破
徜徉在书籍的海洋,弱水三千,你取哪一瓢饮?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无限,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但我们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读一本书,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这才是聪明的读书方法。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他第一遍读《汉书》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这样连续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了。
好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把问题研究透彻,真正领会书中的要义,带着目的去读书,你能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
提要钩玄
读书要能领会书中传达的重点内容。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意思是说,读记事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读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抓住精髓。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不同类型的书时,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到书中的重点,真正把书读懂。
所以,读书一定要用对方法,边读边理解文中传达的思想,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起来。
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会用正确的方法存精华、去糟粕。
读明白书,不做糊涂的书呆子。
读书三到
读书之前,要端正态度。
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里,最重要的是心到。
读书时,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不专注,随随便便地读书,什么内容也记不住,这就属于“假读书”。
读书之前,一定要先摒弃杂念,收收心思,端正读书态度。我们不仅要用眼看书,更要用心看。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你还可以读出声来。
因此,准备读书之前,一定要先处理好身边的事,给自己空出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
你可以选择在周末或者午饭后,放下手机,泡上一杯咖啡,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自己安静下来,在书本里尽情汲取知识。
本版文字综合光明网、《思维与智慧》期刊、工人日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