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与“篦”,统称为“栉”。齿稀者叫“梳”;齿密者谓“篦”。据《说文解字注》:梳,古作“疏”,言其齿疏,用于疏理。篦,古作“比”,密集排比后又作“毗”,连接相挨。后因“疏”为木制,写作“梳”;“毗”为竹制,写作“篦”。故有“木梳竹”之称。
梳子图扬雄说的“头蓬不暇梳”;杜甫说的“发短不胜篦”。说出了梳与篦的用途:木梳是疏理乱发的,篦子是刮头上虱子虮子的。所以篦子又有“篦虮”之称,后又嫌“虮”字不雅,改作“篦箕”。
远古,没有梳篦,任其自然。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的“栉风沐雨”,就是以流风梳头,沥雨洗面。
篦子图那时,不论男女,披头散发,有碍劳务,只好以五指代梳,谓之“爬梳”,就是陆游笔下的“正如头垢得爬梳”。而韩偓的“有意通情处,无言拢鬓时”。拢鬓,也是“五指代梳”。
一、梳、篦的诞生与发明
梳和篦是谁发明的?谁是第一个使用人?史外轶闻说各有其祖。上古蚩尤部落,有一位心灵手巧的骨木工匠,姓赫名廉。他看到人们乱蓬的头发,垂胸搭背披肩,既碍操劳,又不雅观,用五个手指也撕掳不开。他经过潜心捉摸,于是找来兽骨,按照人们用五指抓拢头发的象形,镂刻出一个五齿耙梳。缺欠是齿数太少,齿尖秃钝,正当要进一步完善的时侯,他被卷入部族战争。
黄帝打败蚩尤,赫廉被俘入狱。在囚禁中,他仍矢志不忘刻制多齿梳子。没有兽骨,便用硬木,每天刻一齿,当他刻完第二十一个梳齿时,被典狱长皇甫收缴,献给黄帝之妻嫘祖。
知人善任的黄帝闻悉,认定这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创造,为奖掖发明,启用能人,亲临监牢,请赫廉出狱,传授技艺,并敕封他为“造梳祖师”。所以,旧时梳篦作坊,供有赫廉的牌位。每年逢二月十八赫廉的忌日,匠人们还要祭奠他。古时,标准木梳多为二十一齿,亦示对祖师的悼念缅怀。如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一把二十一齿梳子。
马王堆汉墓出土梳篦图再说嫘祖娘娘,她用那木梳梳理头发,越梳越感到舒爽,根根青丝,绺绺垂发,看上去乌黑锃亮。她拂捋着长发,一高兴绾了一个高髻,这才显露出女人面额两旁的鬓角来,从此便开始男女有别。黄帝见了娘娘,与往日判若两人,心中十分高兴。嫘祖竟也成为第一个用木梳的人。
无独有偶,说也赶巧:竹篦也是产生在狱中。只不过要比木梳的问世迟一千五百年。传说,春秋时代,在吴国延陵邑监狱中有一名囚犯叫陈七子,因为身上虱子、虮子太多,搔痒难忍。
某天,狱卒用青竹板毒打囚犯。过后,陈七子从打碎的竹丝中,拣取那些纤细的,一根一根撮到一起,按照木梳齿的样,密密齐齐地排列,拦腰夹以竹片横档,从囚衣中抽出麻线,依次编结扎牢。然后又在石头上把两端竹齿磨尖。用它篦头,很快就把头发里的虱子、子全都篦掉。
年夏,常州梳篦厂的接待室,还挂有两幅长达丈余的国画,一幅画的就是木梳始祖赫廉与皇甫,另一幅画的则是竹篦创始人陈七子。两幅条画中间的两个玻璃橱内陈列着常州梳篦历年获得的奖章、奖状。其中有年南洋劝业会农工商金质奖,年美国巴拿马国际和平展览会银质奖,以及年国家质量奖银牌等。
二、关于梳篦的文字记载及出土实物
见于史籍的梳篦记载,《礼记·曲礼》中有“冠者不栉”。《左传》有“寡君使婢子侍执巾栉”。就这两则记述推论,有文字可资佐证的梳篦,其历史也有三千年左右了。
较文字记载还早的梳子实物是“大汶口象牙梳”,呈长方形。长十六点七厘米,有十六齿,近顶端穿孔三个,并刻有四个豁口,梳身有镂孔花纹。这梳的历史也有五千年上下了。大汶口文化,是因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向南扩及到江苏和皖北,东部直达山东半岛,向北延至辽东半岛。该文化中期在氏族社会后期。据《大汶口发掘报告》说,该遗址共发现两件象牙梳。
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图片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有两把梳子。造型与大汶口象牙梳相近,上为半圆形便于拿捏。二梳齿一疏一密,密者可视作篦箕。
三、梳篦的产地及制造工艺
“梳篦世家延陵地”。延陵即今之常州的古称。这句话是说,作为传统商品的梳篦,其生产的历史,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就在江南常州设坊制造。
常州城区清水潭南边的人家,大多都以剖梳剔篦为业,种田人家也以做梳篦为兼营。在常州这许多制造梳篦的同业中,牌子最老、叫得最响的当推千年老店“卜恒顺”的白象牌梳篦。年任常州梳篦厂副厂长的卜仲宽,就是“卜恒顺”的末代老板。
明代江南一位朝中大臣进京路过常州时,买了几把梳篦,带到北京献给皇帝。皇后、妃子拿来梳头,谁知,水碰到梳篦,瀑花四溅,宫人无不称奇,以为是避邪之物,视为宝梳。
清代光绪年间,地方官员为了献娟皇上,每年农历七月定制60张象牙梳,60张梅木脊梁象牙档的高级篦箕,进贡朝廷作为官内御用品。北京故宫博物馆至今还保藏有慈禧太后用过的常州梳子。
据说,乾隆皇帝的母亲逝世后,乾隆竟制作了一座金发塔,将他母亲生前梳落的头发连同使用过的御梳,一并存放在里面,厝在佛龛上。
乾隆制作金发塔图由于明清两代皇宫都钦定以常州梳篦为嫔妃御用,作为贡品,岁岁进献。所以,常州梳篦被称誉为“官梳官篦”,名噪天下。
木梳是选用黄杨、石楠、枣木等为材料。经过开齿、切齿、方根、做背等三十二道工序。篦箕是选用壮竹之竹青,经过制茬坯、胶合、挫齿、雕刻、描烫等七十二道工序而制成。
木梳以黄杨木制作的最为名贵。我国有句俗话:“鸟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为黄杨”。
四、梳篦发展的更新换代与贡献
年以来,梳篦在更新换代中,两年连升三级:第一代是单纯日用品,第二代是日用品和工艺品结合,第三代是艺术欣赏品、小礼品;第四代是发饰梳和胸饰梳。
可归纳四个大类:日用工艺造型梳、欣赏梳、装饰梳、纪念梳,品种多达四百五十多个。如:雅致秀气的琵琶篦箕,活龙活现的金鱼梳,婀娜轻柔的仕女梳,穿着披风的昭君梳,溪边浣纱的西施梳,怀抱琵琶的貂蝉梳,婆娑醉酒的贵妃梳,还有《红楼梦》十二金钗梳,福禄寿三星梳,京剧脸谱梳,以及各种花卉鱼虫、雀鸟禽兽梳等。在美国影片《星辰女娇娃》里,女主角配戴的胸饰,就是一把我国制造的很别致的箕。
一位日本记者指着四大美人梳,提问挑哪一个好?接待者回答说:“不知夫人长相如何?胖的就买杨妃梳,瘦的就买西施梳,高个就买昭君梳,矮个就买貂蝉梳,拿回家后,保证尊夫人满意”。回答得机智诙谐,恰到好处。
今天,梳子在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原料已由木、骨、象牙、牛角、化学,进入塑料、尼龙、钢丝及其它合成材料。造型各异,颜色多彩。尽管如此,常州的竹木梳篦传统工艺和制品,在千百家竞争中,不但没被淘汰,反而更加韶光勃发。
常州梳篦厂规模并不很大,年8月只有职工名。但它依靠附近农村的一万多名劳动力,运用一家一户的力量,每年生产一千多万把梳篦。不但行销国内各地,在全国一百多个旅游点设立了销售柜台,还有产品总量的45%畅销海外二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古色古香的梳篦,既给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又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展示出我国不愧为文明古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