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角梳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年福州北郊新店发掘了一座南宋古墓,随葬物中就有角梳6把,其中疏齿的2把,密齿的4把,都是牛角制的,黑色,呈半圆形,足证福州角梳至少有年以上的历史.18世纪末,福州角梳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多数集中在南门附近的河上、安淡、洋柄,水部的泮泮,洪山的菏泽等乡村。当时李逢球开办的“李厚记”角梳店生意兴隆,销路最广。年一位琉球商人曾向李逢球订做了大批角梳贩运外销。后来,李家子承父业,一直以制梳发家,兴盛时曾开设“李发记”、“李厚记”、“李祥记”三家牌号,被福州人称为“三发记”。19世纪末,福州角梳更呈上升发展趋势,到20世纪30年代则进入鼎盛时期,角梳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当时开业店号及大小作坊有余家,从业者上千人。他们多集中在南门、斗中街、洋头口.下淡村一带,马道街、六柱桥、水部、南公园附近也有一些店家或作坊。
年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福州角梳与脱胎漆器、纸伞同时获得金牌奖,被称为“福州三宝”。福州角梳中以李厚记的“航海牌”、润光厚的“童牛牌”、邹振记的“飞鹰牌”最负盛名。这一年,福州角梳产量约万支,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
福州角梳的特点是:美观耐用,齿纯光润,不曲不折,不扯齿、不挂发,去污而不沾,解痒而不痛,加以造型典雅多样,工艺细致精巧,居家旅行两宜,既是生活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深得各阶层用户的欢迎。
年后,由于美国的塑料梳倾销中国市场,使福州这朵民族工艺之花遭受了严重摧残,临解放时,全市角梳店业只剩“邹振记”、“李厚记”、“润光厚”等10余家在苦撑残局。
解放后,福州角梳业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对原有的手工生产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创新,初坯、锯齿、磨光等主宴工序实现了机械化。角梳质量不断提高,产销激增。
现在,福州角梳创新了许多品种,如有半月形的京梳,一端齿间宽、一端齿间窄的鸳鸯梳,带柄的烫发梳,还有广式的、西式的、英雄少年式的等等。此外,还有一种成套的角梳,它的造型或以穿山甲、狗、猫、虎等动物形状配套,或以古琴、琵琶等乐器形状配套,件件画工精巧,形象逼真。特别受购买者的欢迎,已遍销国内和港澳、东南亚.欧美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