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文物和服饰纹饰,看蚩尤大汶口文化和苗
TUhjnbcbe - 2023/12/31 17:34:00
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531/4632315.html

文/东银西博、糜良钰

图案对比/糜良钰

人们都常说苗族祖先是九黎的首领尤帝(蚩尤),又常对比汉籍、苗族传说来研究辨别,但传说久远,古籍是胜利者的书写?苗族人又如何来辨识呢?我们都知道,苗族文字失传后,很多历史信息,就写在了苗族的服饰上,那么有文字的族群,就以古籍说历史,那么从苗族的视角来阐述,以服饰为做笔,看看是否可以来述说苗族历史呢?

到底行不行,我们将苗族服饰和大汶口出土的考古文物纹饰进行对比,让苗瑶民族的服饰来说话,让中国古代文物活起来,众位看,到底有没有联系,到底行不行呢?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中华民族先民九黎-东夷的地区,学者们多认为是九黎东夷先民创造。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年,延续时间约年左右。

大汶口的标志符合和器物

根据张鑫的《大汶口文化》,到了晚期,大汶口文化开始西进,在豫东地区发现了多个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墓葬,说明了当时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已经开始迁徙到这一地区。也就是说明大汶口文化有西南迁徙的趋势。

一、大汶口出土物与苗族服饰纹理对比

大汶口出土物纹理形态很多,我们总结一下,主要有这几类:八角星纹、网形纹、花瓣纹、云雷纹、屋架纹、折线纹、涡旋纹、多层小三角纹、木叶果实纹、菱形纹、圆形纹、锥形装饰、天方地圆、连贝纹等方面的对比。

1、八角星纹对比

八角星纹在国内最早出现在高庙文化、彭头山文化遗址中,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华第一城在哪里,建造者是什么民族?》说明过这个问题,具体此处不表。有兴趣可点开上面的标题可进去看。也因此,本次对比从八角星纹开始。

八角星纹是苗族文化里常见的符号之一,在乐器、祭器、装饰等特别服饰上最多,且各地都有分布,尤其是在西部方言苗族地区,有的支系甚至是古代王印图案。在很多基因学证明和苗人有关的古迹,也几乎都有此花纹出现。以下举例较明显的花纹,实际有更多八角星纹出现在其他款服饰上,并且有很多变化发展和衍生图案,后面的纹饰也有这种现象。目前主流认为代表的是太阳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枫叶纹。

高庙文化遗址的八角星纹(源于汤家岗遗

高庙文化,与城头山文化同属一脉,皆被分子人类学家李辉教授按照DNA的研究手段,论证为苗瑶民族的先民创造。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陶盆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陶盆

来源:山东省博物馆

苗族服饰中的八角星纹苗族服饰中八角星纹的变化

2、网形纹对比

年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壶有一个出现的网形纹(姑且称之),竟和央视纪录片出现的三苗人披肩相近,和赫章、威宁地区苗族同胞的披肩上的花纹对比,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色彩搭配上也是相近的,以红色、黑色、白色三个色系为主;着这类服饰的苗族同胞自称阿卯,属苗族西部方言,他称大花苗,他们的服饰和发式都比较古老,都还保留“三苗髻首”的遗风,其服饰也较为古老,这一支苗族流传着蚩尤和炎*之间发生战争的故事《格蚩爷老》。

大汶口文化,彩陶壶,年大汶口遗址大汶口文化,彩陶杯,年大汶口遗址大汶口文化,网纹彩陶壶,年大汶口

大汶口遗址出土彩陶的纹理,姑且称之为网形纹,色彩以红色、白色、黑色为主。

赫章、威宁地区苗族同胞的披肩上的花纹

苗族的披肩纹理、色系,可以说和大汶口出土彩陶上的网形纹一模一样,其中内在的联系不言而喻。

三苗人服饰

来自央视九套纪录片《消失的古滇王国》

赫章大花苗的披肩

3、花瓣纹对比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彩陶壶花瓣纹和大花苗的肩带背带很相似,当地肩带是男战士类似勋章的尊贵装饰。

大汶口文化,彩陶壶赫章、威宁地区苗族同胞的背带上的花纹

4、云雷纹对比

大汶口文化的云雷纹彩陶釜在泰安大汶口出土。盛食器,器体庞大,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勾边,绘云雷纹。这样彩绘美丽、体型巨大的彩陶器在中原地区地区并不多见。

大汶口文化,云雷纹彩陶釜西部方言多地苗族服饰都有云雷纹样

也有人把此云雷纹称之为水螺纹、蕨菜纹、水蝴蝶等,云雷纹在苗族出现很频繁,苗族西部方言支的服饰中出现较多,尤其在毕节地区的小花苗、云南、广西、国外的苗族服饰上,和大汶口遗址中出图彩陶中的云雷纹几乎一模一样,色系也接近。

5、屋架纹对比

屋架纹也叫屋架花苗族说是和木房子建筑相关的图案。出土于王因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址)中的彩陶盆,屋架纹比较有特点,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址,而在贵州丹寨地区、贵阳高坡地区、六枝梭戛地区等苗族服饰上就有一模一样的纹理,且其纹理上的齿数都是一样的。

王因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作工精美苗族服饰中的屋架纹

6、折线纹对比

折线纹“Z”字型二方连续图案中,在苗族中,有人认为是代表崇山峻岭,贵州遵义、贵州丹寨、云南、广西等地的苗族有类似的纹理。这种纹理在大汶口文化中也经常出现,如年、年出土的彩陶中,都有类似纹理。

大汶口文化中出图的波折纹彩陶器苗族服饰中常见的波折纹

这种波折纹,遵义、丹寨、云南文山等地区服饰中经常出现,主要还是以苗语西部方言区为主,其他方言则出现在苗语中部方言所处的丹寨县。

7、涡旋纹对比

涡旋纹有说是河水旋涡的花纹,大汶口遗址中的涡旋纹有逆时针的,也有顺时针的,没有定式,苗族服饰上的涡旋纹也一样没有定式,顺时针和逆时针同时存在,比如贵州的三都/丹寨地区、安顺地区、云南文山地区等地都有类似纹理。

汶口遗址中出土的涡旋纹苗族佛事中的涡旋纹

此类波折纹也主要出现在西部方言的安顺、云南文山等地区服饰中,而中部方言所处贵州三都/丹寨地区服饰中也有出现。

8、多层小三角纹

多层小三角纹也是代表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直线和Z型可能是代表河流和大山,这种纹理在大汶口晚期的遗址出土物中,常有出现,而苗族服饰则出现在织金县、台江县的地区的苗族服饰上。两者纹理较为接近。

山东王因遗址出图的大汶口晚期的彩陶杯苗族服饰的多层小三角纹

9、木叶果实纹对比

木叶果实纹,叶子、多环果实形态明显,部分人认为代表群山内物产丰富。在贵州毕节大南山、云南部分地区的苗族服饰上有此种纹理。大汶口遗址中出土物中多个时期的都有发现。

大汶口彩陶,出土于河南周口关帝庙山东王因遗址出图的大汶口晚期的彩陶杯苗族服饰的木叶果实纹

10、菱形纹

菱形纹常出现在大汶口出土的红陶豆、黑陶豆的底座之中,其底座形态恰似裙子,而菱形纹也是在苗族围裙和百褶裙上多见。

大汶口出土的红陶豆、黑陶豆苗族围裙和百褶裙

11、锥形尖刺装饰

这种装饰,有可能是因古代猛兽较多,古歌也经常出现老虎,尖刺有防止被咬头的防御性愿望。大汶口遗址中出土的陶鼓就有类似的装饰,彩陶鼓上为木叶纹(第9条有对比)。这种装饰在苗族中部方言方言出现较多,如丹寨、榕江、从江等地的苗族同胞头饰中常出现。

大汶口遗址中出土的陶鼓苗族中部方言中出现的头饰

12、方圆纹

在苗族古歌里也有体现,《打柱撑天》里说先祖用金银打成柱子撑住四方。大汶口文化中也出现不少类似形状的纹理和物品,丹寨苗族,百鸟衣支系的苗族也有不少类似形态的图案。

大汶口遗址中出土的陶鼓、玉器苗族的围裙、袖片

13、连贝纹

齿贝是主要的原始货币,流传非常久远和广泛,大汶口遗址的器物中就有发现不少。此后夏商周、秦朝、唐朝南诏、清初云南还有在用,目前贵州平塘、毕节地区的苗族有类似饰品。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缸形器、盆苗族服饰中的贝饰

二、大汶口出土物的器用形态与苗族器物对比

1、鸟形器物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较多鸟形器物,出现日用品、玉器以及祭祀用品上。

大汶口文化的鸟形器物

尤其是安徽省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立鸟异形陶器,较为独特,它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公元前年),出土于大型活动广场,可能是当时先民的图腾崇拜和权利的象征物。

立鸟异性陶器

苗族地区对于鸟的崇拜文化很多,我就不展开叙述,其服饰上的鸟纹、器具上的鸟纹我也不再具体对比,主要是想说明在贵州的月亮山地区,苗族十二年(有些地方未必是十二年)一次的鼓藏节祭祖仪式上,鼓藏头(主祭人员)们都头戴鸟冠,造型和立鸟异性陶器非常类似,功能是也是祭祀大场合中。

月亮山地区苗族鼓藏节上的鼓藏鸟冠月亮山地区苗族鼓藏节上的鼓藏鸟冠

2、狗的形象

狗的形象在大汶口文化中出现很多,众多的狗形鬹也是大汶口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器物。苗瑶民族对于狗的崇拜,见于盘瓠崇拜,因狗和人类祖先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而受到崇拜,具体文章可见《“神母犬父”故事》《盘瓠盘王盘古三者关系考》,而且平日苗族同胞还喜欢给小孩戴狗头帽。

大汶口文化中的狗形鬹苗族、客家人、瑶族地区的狗头帽武陵山地区崇拜的盘瓠皇像

3、褐陶牛角号

大汶口遗址中还出现牛角号,褐陶牛角号,是大汶口文化乐器。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夹砂褐陶。器身弯曲,仿制水牛角,器表饰瓦纹和篮纹。通长39厘米,口径8.5厘米。可吹出宏亮的声音,音调可变,应是实用器。出土于一男性中型墓的椁内右侧,似是墓主人特殊社会身份的标志。水牛饲养可追溯到距今—年以前位于长江流域湖南澧县彭头山、石门皂市等遗址,这些遗址均先后发现了水牛骸骨,而北方新时期时代的遗址中,只见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而苗族鼓藏节祭祖的时候会椎牛(尤其是水牛,水牛是最为隆重的),就是杀牛祭祖,牛角会做成多种器物,有摆饰、漆器牛角杯、法器牛角号等。

大汶口文化中的褐陶牛角号苗族的牛角杯和牛角号

三、大汶口文化和苗族文化中纹理器物对比的特征

1、在对比中发现这几个特点:

(1)和大汶口出土物的纹饰对比中,我们发现苗族西部方言地区的服饰相似度最高,其次是中部方言地区,再次是东部方言;

(2)在这些对比中,我们发现以滇东北、安顺、丹寨等地区支系的服饰和大汶口文化的纹饰图案有更多相近之处,这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这三个地区的苗族;

(3)贵州丹寨的服饰看起来和西部方言没有什么类似之处,然而,在做图案对比中,我们发现,很多图案接近西部方言;

(4)中晚期的出土物中,涉及到信仰的文物,与目前中部方言的习俗和器物较为接近。

2、为什么有这样的原因?

首先,我们在《DNA--解析苗瑶民族的起源、分化、迁徙的历史问题》说明过这个问题,苗族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逐步向北扩张,曾把南方的苗瑶文化带上北方地区,尤其是山东河北的大汶口文化区域,按照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术期刊年7月发的《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王家塝墓地》论文的说法,属于年前屈家岭文化(前身是湖南彭头山文化)强势向北扩张,取代/或者影响了仰韶、大汶口,向东取代/或者影响了安徽凌家滩浙江良渚文化。蚩尤驱逐炎*的可能就是这段时间的历史印记。

后蚩尤九黎在逐鹿之战失败,向南扩散,这次失败记忆深刻,形成了苗族的共同记忆;根据目前的DNA研究结论,也说明了这段历史。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苗族和大汶口遗址是有血缘上的必然关系的。那么做了服饰对比之后,为什么会有上面的这种特征呢?

苗瑶族群起源和迁徙路线假想图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互动

屈家岭文化的前身是湖南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是为苗瑶族群创建,其后的石家河文化,考古学家认为是三苗文化时期,也是和苗族关系密切。

其次,这里我们以苗语三大方言都聚居的贵州省来稍微推测一下,在贵州,“九黎蚩尤文化”富集广大苗族地区。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王柄忠的说法,从“蚩尤”时代开始的文化变迁,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歌舞,如古歌、飞歌、大迁徙舞、反排木鼓舞、水鼓舞、锦鸡舞、滚山珠,民风民俗有祭祖、祭苗王庙、吃新节等,苗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可以追述到蚩尤,尤其是在口头文学方面一直清楚地唱诵千古“尤公”。

而苗族三大方言中,西部方言关于九黎蚩尤的传说应属最多,也有人推测广泛流传于西部方言的亚鲁王(亚努、杨录、杨鲁等音译)就是蚩尤,中部方言和东部方言是其次,而滇东北、安顺、丹寨等这三个地方的蚩尤传说和信仰更为突出,有些地方有蚩尤传说,有些地方有蚩尤祠。我们来梳理下这三个区域的相关传说和习俗。

安顺地区: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蚩尤神话》载蚩尤被杀后,老生翁对余生苗民说:“*、赤二龙公和雷老五退回去了,你们还是有生路的,不过不能再住此地了,要迁到太阳落的那边去居住。……过了*河,再经过罩雾山、风雨关、水清江和毛虫冲,再走就到达*方了。你们就在那里安家创业。”流传于镇宁、紫云、安顺三县交界的苗族中的《传说蚩尤》叙及蚩尤和老赤公之战时,一直强调“老赤公设下圈套,没有抵抗而是后撤,引诱强兵追击,待蚩尤兵困粮绝,再反攻。”“蚩尤听不进老苗公的话,而是一意追击。”“蚩尤追击老赤公离开苗家乡土太远了,并且兵困粮绝。”蚩尤兵败后,吩咐妻子把家人和家兵带往奶哦薄(浊水)方向去,再渡过奶哦斋(清水)往前住在黑洋大箐。他回到兵营,向苗兵传下命令:“我们往太阳升的方向撤,撤进海里同敌人决一死战。”

滇东北地区:流传于滇东北可乐恒底一带的《苗族迁徙歌》叙述苗族住在直米力,直米力建在上一方,利磨城筑在下一方。直米力的*队镇守大丫口,利磨城的*队诱敌人夹岩沟,被敌打败后迁到米城又筑了七座城。再被打败迁徙到小米坝,没法抵抗敌兵渡过*河,以后到斗那义慕大江边、花椒大坝子、底果垒、崩崩地、阿止居地。

丹寨地区:而在贵州丹寨地区,每逢农历十月第二个丑日(相传是蚩尤蒙难安葬日),丹寨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据传说,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首领,*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河北涿鹿打败了蚩尤部落。蚩尤战死后,他部落中一部分人往南方迁徙,丹寨便是迁徙线路中重要的途经地和聚居地,丹寨在古代被称为“方尤”,即“尤人居住的地方”,是苗族聚居地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区域。现今县内仍有不少村同时拥有与“尤”有关的称谓,如扬武乡称“翁尤”,扬颂村称“腊尤”,巫尤村称“榜尤”,一碗井村称“者格尤”,双尤村称“兄尤”等,丹寨一直有蚩尤祠。

丹寨地区祭祀蚩尤

除此之外,滇东北苗族同胞在迁徙过程中,提到过白水黑水,而丹寨苗族的《贾理》经典中,也提到过白水黑水,说明了曾经可能有过相同的居住区域。这个地方在哪里,和九黎三苗有什么关系,以后会有文章论述。

据此大概可以推断:

1、为什么苗族服饰中有大量和大汶口出土文物上的纹饰、形态、图案有接近之处?原因是:古苗族在屈家岭时代就应经形成强大的集团(我们可以认为是古苗国联盟),逐渐向北推进,苗瑶民族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逐步取代或者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北辛文化),整合成九黎部落(大汶口文化),因此大汶口文化和苗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那么为什么这三个区域的苗族关系度更加密切呢?原因是:目前这部分与大汶口文化器物、纹饰上接近的苗族支系,可能就是先头部队,尤帝嫡系部队,所以他们能了解具体的战争细节,因此流传下来。

3、九黎部族与炎*的争战中,炎*“九战而九不胜”,一直退到了河北逐鹿,战于逐鹿之野,而此战即是转折,最终炎*联合,九黎战败。败退的九黎逐步南下与留守长江中下游的苗瑶民族重新建立三苗国,后面三苗国灭后,被驱至三危,最后流落到中国的西南地区。

用“服饰来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蚩尤、古山东人和西南苗族人有什么关系?我们只客观的对比服饰、器物,至于关系如何,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或者待以后更多证据来证明,读者们如果有想讨论的,可评论或私信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文物和服饰纹饰,看蚩尤大汶口文化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