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自荐型人才的鼻祖,曾怒斥齐桓公,三
TUhjnbcbe - 2023/9/17 19:12:00
皮肤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我们所熟悉成语毛遂自荐,但是千万不要把毛遂当成历史上第一个自我推荐的人,毛遂可不是自荐的鼻祖,在“毛遂自荐”的数百年前,其实就有一个宁戚自荐的故事,而且宁戚自荐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谋略性质。

“毛遂自荐”能够流传至今,必然有它的因素,但如果不违背历史的前提下,毛遂确实不是自荐第一人,其实每个时期的“自荐”,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如果能者志士有发展空间,何来自荐一说。

再者自荐者需要的是勇气,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也难以成就大业,甚至还会丢掉性命。但自荐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自荐,也有策略在其中。

01宁戚自荐管仲

《吕氏春秋·离俗览》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宁戚是卫国人,出身卑微,很有才学,但不被人用。他听说齐国的国君招纳贤士,不远万里赶到齐国,在齐国一座山下放牛。有一日管仲正好遇到了宁戚,见他穿着短褐单衣,破笠赤脚,叩着牛角对着天高歌。有一种非凡的气度,便派人送了些酒食给他。饭后宁戚想见管仲,但此时车队已经走远,宁戚让带酒饭的人捎了一个暗号“浩浩乎白水。”

管仲听了这句话,不了解其中的意思,管仲的爱妾精颇有才学,她说:听说古代有首叫《白水》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浩浩白水,懂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我看这个人是想做官。

于是管仲马上停车,把宁戚召来,并了解了宁戚的历史,考察了他的学识,发现是个人才,决定要向齐桓公荐举他,还给宁戚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宁戚在那里等待很快就要途经此地的齐桓公。

古代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智者,历史上许多奇计大多也都出自智能之士。而这些智能之士的故事也很吸引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传奇故事,主要还是因为从零到一这个过程,历尽坎坷又耐人寻味。智能之士并不是都能得到用武之地的,这就逼使一些能者不得不进行自荐。

这是一个很考验统治者的过程,如果统治者足够英明,能够慧眼识人,就能够找到这些智者,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齐国的宰相管仲显然是一个很重视人才的人,能看出一些气度不凡的高深之人,千里马和伯乐相遇,必然能演绎出一场传奇。

02怒斥齐桓公

三天之后,齐桓公碰巧遇到宁戚。桓公靠近一看,宁戚还是那一身穿著,毫不畏避地站在路旁,又敲着牛角高歌。宁戚歌词里“长夜不且”和“生不逢完与舜神”之类的话,让齐桓公听了很不舒服,桓公觉得他唱的歌是讽刺时*,顿时大怒。

便让左右把他拥至车前责问。桓公说:“如今周天子一统天下,我率诸侯让百姓们安乐业,就算是轮到舜日尧天,他们也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齐国如今是长夜,这不是讽刺我的统治吗?”

宁戚不慌不忙地对齐桓公说:“我虽然是一个村夫,不知道以前的明君是如何治理国家的,但曾经听说尧舜那时是太平盛世,百姓们不愁吃喝,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宁戚又看了看周围说:“如今周朝纪纲不振而教化不行,大王您说这时候能和舜日尧天相比,我实在不能理解。尧舜那时候,治理百官让天下信服,除去四凶让天下安定。而现在大王您不停用兵作战,民劳财散,您却说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这还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齐桓公听了之后心里不悦,而这个时候宁戚依然不动声色,继续指点江山。他高声说:“舜帝到南河避难,百姓们也跟随他,是迫不得已才获得帝位的。现在大王你杀了自己的兄弟,霸占了他的国家,威胁周天子来控制其他诸侯,这和尧舜差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桓公听后大怒,喝令斩之。临刑时宁戚一点都不害怕,望天长笑之后说:“昏庸的桀斩杀了忠臣龙逢,而亡国之君商纣残害了比干,现在我宁戚就做第三个人。”宁戚把自己放在直谏者之列,瞬间使桓公改变了念头,让人给宁戚松了绑,说:“我这是随便试试你,你确实是好样的。”宁戚这时才从怀中掏出了管仲写的荐举信。

桓公问他为什么不早点把管仲的荐举信拿出来,宁戚说,“我选择辅助的君主,一个要选择一个贤明的人。如果让我辅佐一些喜欢被拍马的君王,我宁可去死也不会拿出管仲给我的信。”桓公觉得这个人不仅有才华,而且也有骨气,就带着宁戚走了。

03自荐的“三步走”

拥有惊世之才的人多数都有一些傲骨,他们不想去阿谀奉承别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去卑躬屈膝。因此用人者必须有识人的慧眼和听刺耳之言的度量。倘若管仲没有伯乐的眼力,齐桓公也真的只爱听称颂之言,宁戚或许仍然在放牛,或者一见齐桓公就成了刀下*了。

在《吴子兵法》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简募良才,以备不虞”。据《六韬》记载,国君要统兵作战,应选拔七十二名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组成一个出谋划策的智囊团。这些都说明没有贤能之人,便没有奇谋良策,谋略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少不了权谋之术,少不了出谋划策的良才。

回头来看宁戚,从他开始准备自荐时,有三步走战略。首先选择的是管仲,因为他知管仲人品,其次他测试齐桓公的度量,再者表现自己的才干。通过以上三步,让齐桓公了解到自己的人品、计谋、愿景这三方面,与其说是一种自荐,不如说是一次相互了解的过程。

齐桓公收了宁戚之后,有人提出去卫国调査这个人之后,再决定是否重用。桓公觉得此举毫无意义,认为有才能的人不拘小节,难免会有错误,因此根本就没有去调查宁戚的历史,就直接封他为大夫。

此后宁戚给齐桓公出了很多计谋,帮助他成就一番霸业。由此可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在古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的我们不能再选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荐型人才的鼻祖,曾怒斥齐桓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