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岁月的风尘,感悟历史的馈赠。它们穿越了时空,静静立在长河的另一端,为我们架起了与祖先交流的桥梁,有机会就花时间,坐下来与它们“对话”,听听它们讲故事。
在历史长河里
它们虽然不是最闪耀的
但依然是灵台人心中的无价之宝
透过它们,去感受先民们的生活作息
西周饕餮纹铜鼎
年百里出土
饕餮纹铜鼎,通高60厘米,口径45.7厘米,重达45千克,大口内敛,折沿平唇,唇口较厚,颈微束,器壁较直,深圆腹,圜底。双方立耳厚大,双耳顶部略外撇。三粗柱足,足上下粗,中部略细。腹上部间以六条五齿短扉棱,以扉棱为鼻脊,细云雷纹为衬地,饰卷角兽面纹六组。足上部外侧亦有扉棱,以扉棱为鼻脊各饰兽面纹一组。腹内有铸足形成的三个凹陷圆窝。内壁一侧近口沿处有铭文“
”一字,尚未隶定,也有学者认为是族徽。
西周吕姜铜簋
年独店出土
西周吕姜铜簋高18.2厘米,口径17.7厘米,腹径20.1厘米,足高7厘米。弇口,鼓腹下敛,器身低矮呈扁鼓形,双口耳,耳作兽耳衔环。圈足外撇,下承三扁柱高足,较细,腹部饰五道横条瓦纹,足根处饰兽面纹,是典型的西周中期器。簋内底铸有两行四字铭文“吕姜作簋”。此簋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西周兽面纹铜甗
年西屯出土
西周兽面纹铜甗,西周早期铜器。此甗高38厘米,口径23.2厘米,为甑鬲连铸。甑大口外侈,双直立耳微外撇,深直腹微下斜收,束腰,腹内底有活动箅子;鬲分裆,三柱足,足端略粗。双耳饰绹纹,颈部饰兽面纹三组。鬲裆外侧饰兽面纹,兽双目圆睁,巨口下吞柱足。其角似水牛角,角根宽大平展而角尖上翘。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玉人俑
年西屯出土
西周玉人俑,高17.6厘米,玉质白色泛*,赤膊无衣,裸身站立,螺髻为一蛇形虎头物盘绕而成。面相宽颊尖颏,目深陷,鼻大而挺,双耳穿孔,双手下垂捧腹,双足并拢作坡形铲状。一九九六年十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学术价值。
唐代粉彩天王俑
年梁原出土
踏羊彩绘天王俑,高1.08米,红陶质。头戴侧翻翅盔,竖眉怒目,短髭上翘,面容狞厉。身着铠甲,胸前左右各佩一块圆形绿色护镜,肩覆披膊,护颈较低,与胸甲纵束甲带相扣,铠甲下垂膝裙,右手按于胯部,左手握拳于胸前。足登尖头长靴,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于羊臀和羊头之上,羊抬头瞪眼,跪卧于地。俑通体彩绘,用红、黑、白、蓝彩饰花纹、云纹、衣纹等。甲泡、束带间贴金箔。
汉代鸟首流方柄铜盉
年蒲窝出土
汉代鸟首流方柄铜盉,青铜铸造,通高16.9厘米,口径9.2厘米,柄长11.3厘米。重1.千克。圆盖,面鼓,中有桥形钮,母口,一侧有子插与器口连接。器口立沿方唇,侧置母销以纳盖插。球形腹,前置鸟首流,冠作开启状流盖,现失;侧伸方管长柄,略曲;腹下为三兽足,半圆状。根据器形将其定名为鸟首流方柄铜盉。
被誉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灵台县
文物远远不止这些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跨越时空延续着先祖的荣耀
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去感悟其中的博大精深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原标题:《宝贝们,是时候亮亮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