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记者许爱云)“风劲角弓鸣,将*猎渭城。”“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伴随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和岑参的诗句穿越了几千年时光,曾经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而载入史册。但制作角弓的技术曾经一度濒临失传。伊春光,这位普通锡伯族老人,他用毕生经历复原了失传近一个世纪的锡伯族角弓制作技艺。因此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上个世纪70年代起,伊春光踏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工作。在平时繁忙的工作间隙,透过一组组冰冷的数字,父辈们制作锡伯族角弓的场景时不时会在脑海浮现。这个温暖的场景成为枯燥工作中的调剂。
他全身心投入角弓的制作和研究,源于19年前的一场医疗事故,患有糖尿病的妻子在一次手术后突然失明。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照顾妻子,一日三餐之余,他的视线聚焦在了锡伯族角弓上,同时萌发了传承民族技艺的念头。
弓箭既是伊春光的童年记忆,也承载着一份历史使命。
很小的时候,他看到过自己的爷爷制作过弓箭,小小少年,弯弓搭箭,英雄气节顿时焕发,至今,他很怀念那种有仪式感的童年。后来他查阅历史资料,知道先祖们是背着弓箭来守卫边疆的。射箭是锡伯男人必备的本领,过去,察布查尔的锡伯人家,谁家生了男孩,一大早孩子父亲就会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射四支箭,寓意让儿子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长大成为保家卫国的勇士。在男孩蹒跚学步时,父亲还会亲手制作一把小弓箭,用红绳悬在门口,蕴含着无限祝福。
童年时,父亲曾经为自己做的小弓箭时不时会闯入伊春光的梦境中,可是,那把弓箭在文革中不知所踪。他常常感到惋惜和失落。年,伊春光得知察布查尔县有一把多岁的老弓箭,是先祖们西迁时带来的。在这把老弓箭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先祖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一路扶老携幼,艰难行*的画面。这把弓箭激活了伊春光的匠心和英雄情节。他迫切地想“复活”角弓,为锡伯族的弓箭文化赋予更丰富内涵。通过走访察布查尔80岁以上的老人,并且查阅《天工开物》和《考工记》,凭借着幼年时期看父亲和爷爷做弓箭的依稀回忆。他用了大约一年时间复制出了这把文物。国内外射艺研究专家对此评价是:这是解放后*制造出的第一把传统角弓,具有“活化石”的意义。
考古工作者曾在尼雅遗址发掘出一把距今多年的角弓。后来有关方面特批了北山羊角,让伊春光复制了一把尼雅弓,这把弓得到了原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领导认可。有一次展出时,一位国外商人跟了伊春光三天,想购买尼雅弓,老人婉言拒绝了。
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和严谨的做工,伊春光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锡伯族角弓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虽已近古稀,他仍在传承并延续着祖辈的家国情怀和弓箭文化。在采访间隙,老人告诉记者:“我的理想和我的梦想都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