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用尾巴的形态来区分犬(
)和豕(
),古人区分牛和羊则是根据牛角和羊角的形态。牛字是这样的:
;羊字是这样的:
。
牛和羊都是象形字,不过《说文解字》说它们像牛和羊的头、角、身体、尾巴的样子,则是错误的。牛和羊只是象牛、羊的头部。商代的牛鼎上的牛是这样的:
,甲骨文中的牛(
)字,是这种象形写法的线条化,其中的竖笔表示牛的脸面,上面的笔画是牛角,下面的笔画是牛耳朵。羊(
)字则是羊的象形写法(
)的线条化,其中竖画是脸面,上面的笔画是羊角,下面的笔画是羊耳朵。
牛和羊这两个字的区别,就在于牛角是向上弯,羊角是向下弯的。
牛和羊都是中国传统上重要的家畜,很早就被驯化了。之前有观点认为,华夏绵羊是由国外输入的,但最近,运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古DNA分析”实验方法,得出了新的结论:远古华夏有自己的*牛和绵羊的独立驯化史。华夏先民在仰韶时期就可能已经驯化*牛了,于木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前年)就可以确证有家养*牛了。羊确定成为家畜豢养,大致在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
牛被驯化以后,在家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周礼·地官》记载,周代设有“牛人”一职,“掌养国公之牛,以待国之*令”,凡飨食、祭祀等活动需用牛时都由“牛人”供应。
而牛在殷周的主要功用是做祭神、祭祖的“牺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把祭祀看成国家大事,祭祀的牲畜必须是精选的毛色纯一,肢体全备的,而且要经过占卜,以表示对祖宗神明的虔诚。《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因为牲牛“口伤”,所以要重新选牷牛进行祭祀。古书中有不少关于防止祭祀用的牲牛出现肢体损伤的办法:《周礼·地官·封人》说:“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诗经·鲁颂·閟宫》也说:“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秋天要用来祭祀的牛,为了防止牛角损伤,夏天就要把“楅衡”绑在牛角上,防止触折牛角。所以《说文》说“牲,牛完全也”。牲是供祭祀用的全牛,但不是只指牛,还泛指供祭祀用的牲畜,《春秋左传注疏》:“牲,谓三牲。牛、羊、豕也。”之所以用牛字旁作为代表,是因为牛是牲中最隆重,最有代表性的。
平时饲养动物叫畜,不叫“牲”。只有毛色纯一,肢体完备的“牷”才有资格被拿去祭祀,《说文》说:“牷,牛纯色”。只有经过占卜选定了祭日的,准备用于祭祀的“牷”才叫“牲”。所以郑玄说“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而已经用于祭祀的就叫“牺”。
繁体的牺(犧)字,从牛羲声,《说文解字》说:“牺,宗庙之牲也”,是指供宗庙祭祀所用的牲。牺字虽从“牛”旁,但也非专指牛,古书中有“牺牛”,也有“牺羊”。
总之,用于祭祀的曰牺,准备用于祭祀的曰牲,具备成为“牲”的条件的叫“牷”。但牺、牲、牷,肯定都是毛色纯一、肢体完备的。
古代王、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都有,是“太牢”,如果不用牛,只用羊、豕,就只能称为“少牢”了。殷墟出土的“后母辛”鼎、“后母戊”鼎,就是原先被称为“司母辛”鼎“司母戊”鼎的,特别是“后母戊”鼎,重达公斤,极其硕大,就是祭祀时烹煮三牲时所用的。
大龙说字ID:dalongshuozi
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