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剔红古往今来最奢侈的一抹红是如何制成的
TUhjnbcbe - 2023/4/8 21:00:00

果园厂,是专门为明代宫廷制造漆器的地方。其中以永乐、宣德两个时期所生产的“剔红”,技术尤其精湛,被后世公认为漆工艺登峰造极的精品。

所谓“剔红”是雕漆的一种,是在器物表面堆叠出一定厚度的漆层,刻下所预设的花纹后,再将其余的朱漆剔除,所以称为剔红,剔红本身是一种高度工艺化的制品,漆工匠得精于漆艺与雕刻等技艺,才能做出一件精美的作品。因为制作过程既复杂又困难,所以技艺不容易传承。

永乐时期果园厂的剔红漆器,色泽枣红饱满,雕琢圆润,还在器底边缘刻着“大明永乐年制”的年款,细小针刻的文字要对着光才能隐约看到,这项秘密被乾隆皇帝发现了,为此,他作了一首诗:“漆已十人谏,加雕应若何。增华惊后世,信鲜挽回波。花暎祥曦暖,叶承瑞露多。昔鍼镌永乐,谁与镬而呵”。雕琢的花叶是如此鲜丽华美,赞叹之余不免让人兴起珍惜呵护的心情。

漆树成熟时内含丰富的汁液,人工采漆以刀具划开树干,割出V型斜口,再插上贝壳承接流出的漆液,刚自漆树取下的漆液称为“生漆”,不能立即使用,得经过提炼后才能涂刷于器物表面。古人提炼精漆是将生漆过滤后,在太阳下曝晒并搅拌十五到三十天,直到变成半透明淡棕色,便可用于涂装。经精漆的涂刷后,具有耐酸、耐碱、防潮等特性,器物可以经久耐用。

而制作剔红的漆是将生漆加上朱红色料,以牛角细磨调和后就可以成为修饰剔红的朱漆,朱漆经调和后,必须得倒入滤纸中过滤,这样涂刷于器物表面时,才会均匀。

明代的古玩鉴赏家高濂,在他的著作《燕闲清赏笺》提到:“盒制贵小”。越小越能看出漆艺师傅技艺的精湛。

要制作一件工艺精美的剔红,过程非常繁琐复杂又耗时费工,在上漆之前得在胎体表面做好固胎打底的动作:以生漆、瓦粉和松节油混合,均匀批在胎体表面打底,由于天然的生漆会沁入胎体跟材质紧密结合,产生极佳的保护作用,不像现代化工涂料,仅留表面美观,无法产生固胎的效果。胎体干硬后再用粗砂纸磨平,磨平后至少得涂刷三层底漆。每上一层底漆,得经过一天一夜阴干后,才能上下一层。上足三层底漆后再磨光,才能开始上朱漆。

每上一层朱漆,也得经一天一夜在荫室阴干,取出磨平后才能再上下一层,一件剔红的上漆工作,往往得费时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累计到足以雕刻的厚度。古书上记载果园厂的剔红器“漆朱三十六道为足”,也就是用漆不得少于三十六层。实际上有多至一两百层以上的,从古代剔红实物观察,一般漆层厚度大约在二到三公分之间,如此繁琐的过程,说明了果园厂的雕漆师傅对制作品质的要求,因此剔红的价格自然昂贵。

据记载,在明代一个剔红盒要价三千文钱,等于当时一个长工一年多的工资,三千文钱可买到四十多石米,足以供养一家八口人食用一年,自然不是普通人家所能买得起的生活器物。

明朝永乐、宣德两个时期,果园厂制漆工艺的兴盛,当归功于张德刚与包亮二人。他们出身于浙江嘉兴西塘地区的漆艺世家,由于技艺高超,在永乐年间被朝廷征聘到果园厂担任营膳所的所副,传承他们的技艺。

张德刚这一派流传于南方民间的雕漆技法,也就影响了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剔红的风格。这类技艺的特色是: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所谓“藏锋清楚”是说刻工雕法纹理线条交代得清楚流畅,运刀要不拖泥带水不露刀痕。所谓“隐起圆滑”是说表面凸起的花纹要刻得圆润光滑、自然浑厚、不露棱角。所谓“纤细精致”是指背景的各式锦纹作地,镂刻得纤细精美。

果园厂是漆工艺领域最高品质的金字招牌,朱漆一层又一层的炫丽色泽,纵使时间流转,依然显露无疑。

1
查看完整版本: 剔红古往今来最奢侈的一抹红是如何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