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装裱师
一件装袖完整的书画,各部位有一定的名称。鉴定书画时,必须对书画每个部位的名称术语,有全面的了解。
1、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的还是绢的都有一层托纸。如果把画心的托纸揭掉,画心则减色无神了,即无生命,故名“命纸”。
2、二层:揭下的托纸,有时稍加匀填,即能谓其真画者,叫“二层”,又叫“*于”,因其是画心二层,是命纸画的灵*。也叫“混子”,是以假乱真的意思。在收购书画时,有可能通到这种情况,应特别注意。
3、让局:就是画心四边和裱边之间留有一分宽的空隙。谓之“让局”。
4、覆背:就是画幅背后整个的裱纸。
5、隔界:就是在条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条不同颜色的绫或绢叫“隔界”成叫“隔水”。
6、诗堂:就是直幅画心上端,挂上一块纸方叫“诗堂”。一因器心短,经过衬托后比较得体;二是为了题诗赞画,所以叫“诗堂”,有人亦称“玉池”。
7、画杆:就是卷画用的圆木杆,画上端较细的叫“天杆”,下端较粗的叫“地杆”,
8、轴头:就是在地杆两端按的轴头,轴头多数是用红木、紫檀、牛角、象牙制品,轴头不仅增加画轴的美观,而且展卷灵活。
9、绊:在画幅背后地杆两边有两条绫或绢,如葫芦或云头样式的厢边叫“绊”。是为了保护画杆不致下落而设的。
10、包首:就是在画上首袖裱纸背后加架裱一段绢或缅绫。卷好后能包住画轴之首,故叫“包首”。
11、画签:在包首上端天杆粘有一段纸条叫“画签”。它是题写作者姓名和画的内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2、曲圈:就是画的天杆上灯的铜鼻,用它拴丝A,以便悬挂。
13、扎带:就是丝A中间抢的绢带,用来捆札画轴的。
14、燕带:就是画幅裱工的上端,粘有两条对称的直带叫“燕带”
一色装
二色装
三色装
诗堂装
间隔一色装
锦眉装
集锦装
宋式(宣和)装
装框两色装
对幅
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画作品而组合。
如果是画,就称为“画对”;是书法,则称为“书对”,或称对联。
条屏、通景屏
条屏画心由一色画绫等镶料装饰,排挂在一起。其形制与立轴一样,只是多了几幅,一般为4条,也有6条、8条、12条的。通景屏则由若干条尺寸相同、同空连贯的字或者画,分别由一色花绫等镶料装饰并排挂在一起。
四屏条
通景屏
镜片
亦称镜心,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化了的立轴装裱形式,可装在镜框里悬挂欣赏。中国的镜框设计讲求简练,不重雕饰。
册页
将绘画装裱成书的形式,携带、欣赏和保藏均较方便。有的册页是页页相连的,有的则是活页。因画幅不大,亦称“小品”。
横披
主要用于横式构图,画幅多不太大,镶边、空白视画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镶边、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空白,如上下镶边、空白为一寸,则左右为五寸,横披不装轴杆,两侧均装楣条。
手卷
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体积较小。画幅的前、后,特别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定意见。外有“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前有“引首”,中为“画心”。紧连画心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
俗语有言:人靠衣装
同样,古书画的美
时常不仅仅在其本身
更在于作品与装裱的浑然天成
装裱以后的字画披一身华裳
显得更加雅致精巧
让人驻足远观,久久不能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