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成药丨安宫牛黄丸 [复制链接]

1#
设计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sjbn.com.cn/fengshang/shangye/20201113/958.html

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象”,古人发现,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因此说,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学习中医,先要领会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象”的体现。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是精通中医的关键。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天地万物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则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结合,正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取类比象”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1

“象”从何处来?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是格物致知。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于“天人合一”,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物与人互通,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是从格物来的,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再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故善治肌肤大热。又如,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内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经;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而山药、白术则色白入气;忍冬藤、首乌藤可舒筋活络,以藤之象比类于人的筋,等等。

2

“取类比象”的原理是什么?

天地之间,万物万命,不离五行;人生天地之间,亦禀五行而有生长壮老死。人吃五谷杂粮,人的五脏六腑各禀五行,与万物万命互相关联。能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则人的生命与万物万命自然相应。所谓取类比象,即是人与万物万命之间所禀受的五行之气相互贯通而已。

中医四大经典最重视“取类比象”,整个脏象体系就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延伸,“取类比象”思维在中医的起源、形成及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内经》有言:“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又言:“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借助取类比象,我们不但可以学习传统中药,还可重新认识某些药物,甚至发现新中药。只要合乎取类比象原则,其功效必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印证——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

3

《内经》与“取类比象”

若问,《素问》八十一篇,哪一篇最能代表《内经》的学术水平呢?我选择《阴阳应象大论》篇。

此篇讲解阴阳,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人体阴阳,虽然以阴阳为本,但重在“应象”。所谓“应象”,即是“取类比象”。可以说,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在“天人合一”理论下的“取类比象”,五脏六腑、中药功效、穴位主治等等皆对应于天地阴阳。

这篇文章代表着《内经》“取类比象”思维的最高水平,若能悟透其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临床以及养生之中,必然有助于医术提高。其中的许多概念都不能忽视,如“天有精,地有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等等,皆是分析人应该如何取法天地之象。

历代中医有大成就者,无不精熟《内经》。反复阅读《内经》,可以锻炼医者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医家在临床上灵活圆融,左右逢源。《内经》的主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取类比象”,这些思维模式很难直接训练,精读《内经》则是一个方便法门,从而让学者进入整体性直觉领悟的境界。

4

中药与“取类比象”

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掌握这个方法,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

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

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

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治疗久病入络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

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癥瘕、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

再如,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

5

“取类比象”是中医核心思维之一

以象论“天人合一”:中秋时节,月得水气而成满月,正是金水相生之时。应之于人:肺为金,肾为水。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即是讲金水合为一气。若金水不相生,则肺肾不交而患成燥咳。应之于药:玄参与天门冬二药皆入肺肾二经,皆能禀金水二气,得上下环转、生生不息之妙用。

以象论用药:发为肾之余,头发得肾气之精而能乌黑发亮。若肾气亏虚,就会出现头发斑白。中医治疗肾虚发白,多从补肾入手。常用四季长青的女贞、侧柏叶等来乌发。从医理分析,这类中药经冬而不凋,其“肾”气旺盛,故可取类比象,以之入肾补肾。推之,诸藤以舒筋、中空以发汗、花善解郁等,都是“取类比象”的临床应用。

再如,凡诸皮肤病,以及过敏性疾病,我都嘱咐病人忌食鸡。按天地自然之理,取类比象,则鸡属巽,属风,易致内风妄动。且中风患者亦需忌鸡,以防风从内动。

以象论生理:有的家长不肯让孩子多做户外运动,怕汗出易感冒。却不知汗出是自然反应。按中医取类比象思维,出汗有如下雨,下雨是天地阴阳趋向和谐的反应,出汗也是机体阴阳和谐的反应。能出汗,说明孩子的身体满足了两个条件,一则阴阳充盛;二则阴阳升降出入的道路通畅。这样才能高下相召,阴阳相因,阳加于阴而为汗。

6

什么是真中医?

以中医执业,却不相信中医,挂羊头卖狗肉,这是真中医吗?当然不是。除此之外,只会开西药的不是真中医;用现代药理学指导中医临床的不是真中医;遇到大病急病即不再相信中医的不是真中医。

真正的中医人,其思维必需是纯中医的,必需有“天人合一”和“取类比象”思维。舍此,绝非真中医。比如“提壶揭盖”一法,用宣肺之法来通小便;“增水行舟”法,以生津润肠之法通便,这即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中医界走了一条所谓“科学化”的道路。忽视“取类比象”思维而搞中药的成分认证,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研究,采取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结果是把中医搞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中医,必然是依据“取类比象”理论来临床应用中药的,而绝不是依据成分。

7

小结

是否运用“取类比象”思维,这是判断真假中医的金标准。

“取类比象”,虽然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甚至让中医落下不科学的罪名,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得到证实。而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

中医理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是前贤对于天地人进行了大数据的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出来的;另一种则认为只要有了“天人合一”及“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前贤就能用阴阳五行作框架,一步一步地推导出中医理论。

“取类比象”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文字即是象形文字。“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理法方药的灵*。舍此他求,皆是外道。

往期推荐

※针灸在国外竟成“贵族医疗”,一般平民扎不起呀!

※揭开祝由术的神秘面纱

※祝由医术在儿科的应用(真实案例)

※历代奇门遁甲圣人故事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连载(一)

※上古中医第十三科祝由科

※风水与中医~易医同源

小编推荐

年成立至今,一直恪守“引行业良性发展、建行业最优平台、育行业最新技术”的宗旨及“无交流则无发展,无继承则无进步”的原则,深度挖掘最优秀、最实用的临床技术,并且始终将学费压在低位,由此而受益的学员上万人。

??购买套餐学习课程??

一、购买元学习套餐,可免费学习2个课程,同时赠送年度会员资格。(会员有限期内,限本人使用,半价以上课程除外)

?年度会员福利??限本人使用学习之日计算一年有效期享受会员价格学习

二、购买元学习套餐,可免费学习3个课程,同时赠送终身会员资格。(赠送课程限本人使用,半价以上课程除外)

??终身会员福利??

??本人终身享受会员价学习所有课程;

??每一年都有次转让机会,可让家人或朋友享受会员价学习课程?

常年开设课程项目:

中药类:空间医学舌诊小方+火灸;针灸类:针雕面部美容、九元古针痛症疗法、道医针灸治疗成人眼疾、刺血疗法、经枢调气针等;手法类:三维经络减肥塑形、骨盆修复与私密保养、动态还原术之筋骨同调、成人脏腑归元及理筋、小儿推拿、青少年近视治疗;符咒类:祝由术、华山能量功法、全脑潜能开发、九天玄术等;

易学类:数字与能量、风水与疾病、奇门遁甲等。每个月至少有5-6个课程。

详询:吴老师(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皮肤病网上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06.html

安宫牛*丸

安宫牛*丸清热解*,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牛*g水牛角浓缩粉g麝香25g珍珠50g朱砂g雄*g*连g*芩g栀子g郁金g冰片25g为*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浓郁,味微苦。以上十一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连、*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丸,即得。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中国药典》安宫牛*丸--《温病条辨》卷一孕妇慎用。每丸重3g。密封

功能主治:清热解*,豁痰开窍。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或下利脉实,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心窍者。现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性痢疾、尿*症、脑血管意外、中*性肝炎、肝昏迷等属痰热昏厥者。

方中牛*清心解*,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凉血解*,麝香开窍醒神,三味共为君药;*连、*芩、栀子清三焦火热,雄*豁痰,共为臣药;郁金、冰片芳香去秽,通窍开闭,以内透包络,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蜂蜜和胃调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有清热解*,豁痰开窍之功。

银翘散

文:药剂科供稿图:源于网络编辑:伊丽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3#
请问得了白癜风后感到窘迫,应该怎么做?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12231.html

苏合香丸(原名吃力伽丸)

《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吃力伽 光明砂研 麝香当门子 诃黎勒皮 香附子中白 沉香重者 青木香 丁子香 安息香 白檀香 荜茇上者 犀角(水牛角代)各一两(各30g) 熏陆香 苏合香 龙脑香各半两(各15g)

上十五味,捣筛极细,白蜜煎,去沫,和为丸。每朝取井华水,服如梧子四丸,于净器中研破服,老小每碎一丸服之,仍取一丸如弹丸,蜡纸裹,绯袋盛,当心带之(现代用法:口服,每次1丸,小儿酌减,一日1~3次,温开水送服。昏迷不能口服者,可鼻饲给药)。温通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亦治心腹猝痛,甚则昏厥。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等属寒凝气滞之闭证者。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犀冰术沉诃香附,衣用朱砂中恶尝。本方所治诸证多由寒邪秽浊或气郁闭阻气机,蒙蔽清窍所致。阴寒秽浊之气,郁阻气机,蒙蔽清窍,故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寒凝气滞,阻滞胸腹,则心腹猝痛,甚则昏厥;阴寒内盛,而见苔白,脉迟。治以温通开窍为主,辅以行气止痛。

方中苏合香、麝香、龙脑香(冰片)、安息香芳香开窍,启闭醒神,辟秽化浊,共为君药。香附理气解郁;青木香行气止痛;沉香降气温中,温肾纳气;白檀香行气和胃;熏陆香(乳香)调气活血定痛;丁香温中降逆,治心腹冷痛。上述诸药,行气解郁,散寒止痛,理气活血,共为臣药。佐以辛热之荜茇,配合诸香温中散寒止痛;犀角(水牛角代)清心解*,朱砂镇心安神,二者药性虽寒,但与大队温热之品相伍,则不悖温通开窍之旨;吃力伽(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浊,诃子温涩敛气,二药一补一敛,防辛散走窜太过,耗气伤正,均为佐药。

本方原载《外台秘要》引《广济方》,名吃力伽丸(吃力伽即白术),《苏沈良方》更名为苏合香丸。原方以白术命名,提示开窍行气之方,勿忘补气扶正之意。芳香辛温相须,补敛寒镇相佐,温散开窍则无耗气伤正之虞。本方为温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寒闭证以及心腹疼痛属于寒凝气滞证之常用方。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苔白,脉迟为辨证要点。方中药物辛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忌用。病人初中风,喉中痰塞,水饮难通,非香窜不能开窍,故集诸香以利窍;非辛热不能通塞,故用诸辛为佐使。犀角虽凉,凉而不滞;诃黎虽涩,涩而生津。世人用此方于初中之时,每每取效。丹溪谓辛香走散真气,又谓脑、麝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医者但可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也。(吴崑《医方考》卷一)

苏合香能通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窍,故君之以名其方;与安息香相须,能内通脏腑。龙脑辛散轻浮,走窜经络,与麝香相须,能内入骨髓。犀角入心,沉香入肾,木香入脾,香附入肝,熏陆香入肺,复以丁香入胃者,以胃亦为一脏也。用白术健脾者,欲令诸香留顿于脾,使脾转输于各脏也。诸脏皆用辛香阳药以通之,独心经用朱砂寒以通之者,以心为火脏,不受辛热散气之品,当反佐之,以治其寒阻关窍,乃寒因寒用也。(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尝有淮南监司官谢执方,因呕血甚久,遂奄奄而绝,羸败已久,手足都冷,鼻息皆绝,计无所出。唯研苏合香丸灌之,凡尽半两,遂苏。

又予所乘船,有一船工之子,病伤寒日久而死,但心窝尚暖,不忍不予药,弃已不救。试与苏合香丸,灌之四丸乃醒,遂瘥。(《苏沈良方》卷五)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方剂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贾波,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