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听过牛王节的传说吗映象文山 [复制链接]

1#

壮族麽经《故特磨》,壮语“雄牛篇(公*牛)”之意。用神话讲述牛的起源和驯化、养殖历史。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它有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同时,也是一种与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关系密切的概念,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寓意吉祥。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它不仅仅是财富、地位、权利、尊严、力量的体现,也是耕地、交易、货币、夸富、求财、祭祀、装饰的载体,更是繁荣、富足、殷实的商品经济价值展示,以及忍耐顺从、任劳任怨、性格温和、人心思定的代表。

牛——农耕之宝

句町故地广南,是一块辽阔肥美、宜于农耕,物产丰富的沃土。其山高林密,农畜业高度发展,这不但从史书记载以“牛羊劳吏士”中可以说明,从黑支果乡阿章村出土的“广南阿章铜鼓”纹饰上的“杀牛祭祀图”,就体现出国之大祭。现在生活在广南的壮族同胞,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一,都要举行这样的大祭,壮语称作“景吉”,汉语的意思是“七月节”,是迎接祖*回家的节日。广南壮族先民“濮”人是一个崇尚礼仪和崇拜牛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图腾信仰,专程给牛“戴花”,专门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节”“祭牛*节”“洗牛身节”等;并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壮乡奇风异俗。

民间祭祀的——“牛*节"

民间文化活动一一斗牛节

相传,很久以前,因人间大地光秃,寸草皆无、尘土飞扬,牛王奉天帝的旨意,下到人间来播种百草。牛王脑瓜笨,天帝命它三步撒一把草,它误记为一步撒三把草,结果杂草遍及大地。后来天帝罚它将功补过,不许再上天庭,在人间永远吃草。牛王为农家干重活,成了农家宝,但在壮家心目中它毕竟还是一个天神,所以在农历四月初八牛王生日的这一天,众人共同庆贺,为牛脱轭,让它休息,久而久之,就演化为敬牛节、牛*节。之所以耕牛在春耕生产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落魄,故为“牛招*”。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再祭牛*。养牛的人家都要清理和打扫牛栏、牛圈,将牛的全身洗刷干净,给牛喂稀食和盐水,有的甚至还给牛喂食三角棕,让牛休息一天,以示对其慰劳。与此同时,民间规定这一天不许任何人对牛进行役使和打骂。小孩子们则相邀上山放牛,并带上糯米饭、鸡鸭腿和红蛋等,在野外一边守牛,一边聚餐。因此,“牛*节”在民间又称之为儿童节,便是流传在广大壮乡“牛王节”的大体内容,而且在广南壮乡村寨过“牛王节”均大同小异。根据民间习俗,但凡属牛的人,一般都认为其八字命比较好,长大后将是辛勤劳作、会持家、有作为的人。所以,属牛的小伙子通常是不容易成为光棍汉的。广南境内的侬氏土司家族,自古以来则忌食水牛肉。尤其是白水牛,侬氏人家一直对其倍加保护和崇敬。在广南县境北部一带的濮侬壮族,民间还常常在每年春节期间盛行“弄娅歪”(一种原始的牛头舞),借以对水牛的崇敬和拜祭。

民间传承活动——“弄娅歪"

由于广南壮族先民们在古代便学会训化水牛来进行耕作,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而且还把水牛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物。所以,长期以来水牛在广南不但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且还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此广南铜鼓上所表现的牛纹形象“瘤牛”,就是现在的“高峰牛”。其良种高峰牛,是肉役两用的优良品种。它比一般*牛形体更为高大雄壮,成年牛体重可达千克。峰高如驼,力大结实,性格刚强,好动好斗,四肢粗实,肌肉发达,毛光油滑,肉质鲜嫩,头大脖子粗,尾长峰高,有“狮子头豹子尾”的美称。高峰牛耐粗食,性情温驯、易调教、适应寒冷或酷热气候环境,繁殖性能好。主要产地在八宝、南屏、黑支果、板蚌、杨柳井等乡镇。这些地区为海拔至米的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水草丰盛,阳光充足,是高峰牛理想的生存繁殖环境。今天,广南的高峰*牛以“文山*牛”著称,是全国仅有的地方良种之一,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基地而名扬中外。

云南省高峰*牛良种繁育基地

年12月农业部授予广南县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基地

同样,以牛命名的历史地名,十分有趣。广南在宋代被称为“特磨道”,是壮族侬氏土司首领时代沿袭治理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特磨道”是当地壮语“*牯子牛返回来的地方”还有壮族民间建房认为:牛栏建在屋侧吉利之说。壮族的干栏民居下或旁就是牛圈。壮族认为:牛就是壮家宝贝,又是财富之和劳动的好帮手。故认为如此做大吉大利。对牛的崇拜,在壮族传统服饰上也有痕迹可寻。如濮侬支系壮族妇女的头饰,就是以折叠黑长帕覆盖顶发后又缠裹于左,右侧成牛角状。广南县的壮族妇女穿盛装时,也用方格折叠长帕缠裹成翘角状,不许旁人随便触摸,此类头饰显然是牛角状模仿的演变结果。牛的形象,在诗歌中已成为美的理想化身了。诗中对牛的品德与功劳,进行全面的赞美。以牛为美,为牛过节,正是壮民族“牛崇拜”的例证和典型。

壮族传统服饰——头饰

正是因为有“牛神”在人间繁衍,帮助人们犁田耕地,使牛成为“农耕稻作民族”须臾不离的生产工具。没有牛,就没有“农耕文明”。牛在人间,以草为食,替人耕种,功不可没,一年到头,辛劳倍致。所以,牛就是壮族财富的象征和权利的体现。壮族感激牛的帮助,就把牛神下凡的这一天定为“牛王节”,给牛戴花,让它舒舒坦坦,快快乐乐地休闲一天“好日子”,来表达人们对牛的崇敬,以自出现至今犹存的广南牛王庙。在千百年前,广南民间就有把牛当作神灵崇拜的风俗习惯。而且原来的牛王庙,坐落在广南县城中心的十字街。为了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扩大,清朝乾隆年间,在扩建广南城时,民众议定把牛王庙搬迁到城外的小西外,使其更加接近山野和乡民。因而出现了小西外娄、唐、向、曾、吴姓等14个大家族,全都信奉牛王,也是牛王庙的守护者和供奉者。每年的牛王菩萨生日。乡民们都到广南牛王庙祭祀,共同供奉敬拜牛王菩萨;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拜仪式,祈求牛王保佑附近的村寨风调雨顺、消灾免疫、六畜兴旺。然后,到庙上祭祀的人家就在牛王庙院子里大摆筵席,共享美味,和谐欢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从心里感谢牛王的神灵庇佑。自从该庙建在“牛王庙坡”后,老少平安、庄稼丰收、人们心想事成,万事顺遂。所以广南壮族人民敬畏、崇拜牛王,把牛王当成庇佑自己的神灵传承至今。可见,耕牛崇拜是自然崇拜中与农耕文明关系最为密切、利益最为直接的民间信仰,是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最集中的反映和体现。

广南牛王庙

参考资料:

1、兰天明:《广南壮族“牛崇拜”与“牛王庙”》;

2、龙符:《云南壮族“牛崇拜”与“牛图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