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苗乡舌尖上的美味 [复制链接]

1#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另外,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

苗族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其历史相当悠久,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nus(谐音:嘎脑)、ghabXongb(谐音:仡熊)、debsongb(谐音:带叟)等。别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一日三餐,基本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并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油辣椒

苗族人吃辣可能根据不同地区有一些差异,比如说即使在贵州,也有差别。黔东南一带的苗族喜欢酸辣偏多,但是黔东北地区的苗族对干辣椒更爱。不过对于油辣椒这个既简单又好吃的辣椒酱品种,基本上苗族人家都会做。

苗族腌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侗族都会加工腌鱼,但苗乡胞鱼的工艺、佐料和风味都别有特色。贵州大部地区以荞灰和高粱粥,酿成糟汁,掺以鱼、肉及佐料贮于坛内,称为侗鱼、侗肉,视为佳肴。

坛菜用养灰的原因是缺盐,而养灰合碱,可使味道顺口。随着经验不断丰富,用具、调味品增多,使现代苗族腌鱼的色、香、味、形俱佳。素有“一家吃腌鱼,香遍一条街”的赞美。

酸汤鱼

贵州“黔系”菜肴的代表作之一。凯里地区,古时为渔猎民族聚集地,又因深居苗岭大山之中,缺少制盐产业且环境潮湿,因而养成了喜酸嗜辣的饮食传统。黔东南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

做酸汤火锅的酸汤,分红酸汤和白酸汤两类。红酸汤是用番茄发酵制成,是酸辣口味的,白酸汤是米酸,用米汤发酵制成,酸而醇香。酸汤鱼不仅有很多特殊的香料,鱼也是格外的好,和汤配合的恰到好处,鱼肉吃起来鲜美细嫩。

羊瘪、牛瘪

羊瘪、牛瘪是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苗侗群众喜爱的独具风味的佳肴,是用当地产的羊肉、牛肉制作而成的。这两道菜,关键在一个“瘪”字。“瘪”是什么?它是羊、牛吃了食物后胃里未消化掉的汁液。人们从牛羊胃里取出汁液经过多道过滤和高温蒸煮消*,于是得到瘪。

“羊瘪”有干瘪、汤瘪之分。干瘪即用羊肉、羊杂碎干炒,辅以适量羊瘪,通常要加入干红辣椒、姜葱蒜、花椒,特别是放棰油子,以加大菜肴的清香苦凉味。汤瘪是用瘪调制汤料,烧开后把羊肉、羊杂碎放进锅里煮熟即可,其他调料和干瘪大致相同。吃起来据说是有点苦。

红米粉

黔东南的红米粉,属于粗粮,没有糯性,直接煮食食用很耐饱,色泽好看口感好,味道也好,牛肉汤做汤底,味道浓郁,也可以吃干拌粉。自由添加折耳根,酸萝卜,酸豆角等小料。

米豆腐

米豆腐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食用时切成方条,加入调料拌制后即可。黔东南一般都会放辣椒(晓狮妹油辣椒)、折耳根、香菜、香葱等等、吃起来润滑鲜嫩、酸辣可口。

牛角酒

聚居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群众,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将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当客人来到寨门路障前时,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便会举起牛角酒相敬,同时还会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

苗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所饮之酒除小部分购于市场外,大部分皆为自家酿制,民间酿的酒,度数虽不高,但酒力厚实,酒性持久,醉后不易苏醒。

苗族人常以酒示敬,以酒待客,不同时间、地点,与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离桌酒,不一而足。不饮酒,不唱歌,不算到苗寨。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待人接物皆以饮酒为荣,酒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