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消失的长兴弓铺英国学者千里寻访成都留下 [复制链接]

1#
彭洋预约 http://m.39.net/news/a_9192509.html

成都青羊区西大街号,这是一个如今在地图上难觅踪迹的地点。年,它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扬起的尘土模糊了一个百年家族的脉络。

关于长兴弓铺和武家弓的故事,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无人提起,武家的后人仿佛销声匿迹,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传统弓艺濒临失传。直到一个外姓的重庆男人,用十几年时间埋首钻研,才把这扇历史的大门重新打开……..

传统弓艺的没落

百年弓铺销匿于市

年,深秋,成都。武家弓第六代传人武佳斌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叫李青阳,来自重庆,已经制作和复原了接近60把弓,这些弓最接近百年前武家弓的“灵*”。

纵然早已名声在外,但因为外姓的身份,李青阳却始终无法得到武家的“承认”。“为了复兴武家弓,我父亲决定正式收青阳为徒,这在武家的家族史上是首次破例。”日前,武佳斌的女儿武雅迪如是告诉记者。

中国制作传统弓箭的技艺由来已久。传统弓箭是冷兵器中最具杀伤力的射远武器之一,也是古人们举行“射礼”的工具,且是武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多年前,武佳斌的祖辈武正福自创“长兴弓铺”。作为南弓的代表,武家弓形制秀气,自重不过斤,且弓身柔韧度高,拉弓射箭可到米开外。武家弓铺盛极时期名声四躁,专为赶考的武举人和皇家制弓。

但到晚清至民国年间,随着近代火器的引进,弓箭渐渐失去了射远武器的主导地位,再加之战乱,传统弓在民间的制作使用日渐衰微,传承到民国时期依然在延续的寥寥数家弓铺也因战乱岌岌可危。这样的情形下,新中国成立后,“长兴弓铺”依然延续到70年代初。

据武家后人估算,目前还留存于世且保存完好的百年武家弓全国应该不超过五张。

寻找武家弓

英国学者留下“秘钥”

最早公开寻找武家弓的,是一位痴迷传统弓箭文化的英国学者——史蒂芬·塞奥贝。他收藏了世界各地的多张名弓,却苦于难觅武家弓的身影。而在史蒂芬·塞奥贝的手上,有一本由国宝级艺术史家谭旦冏撰写的《成都弓箭制作报告》,里面详细记载了武家弓的制作方法。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在四川各地调查手工业,“长兴弓铺”则是他的重点调查对象。当年,谭旦冏在调查后得知,中国弓箭制作技艺极其辉煌,东亚受其影响巨大。能印证周礼《考工记》与宋代《天工开物》中的工艺流程年没有断续。长兴弓铺的武家弓便是其中重要的传承脉络。

《成都弓箭制作报告》影印页

由于在谭旦冏离开后不久,武家弓逐渐销匿,这本制作报告成为了重启武家弓秘法的“钥匙”。年左右,史蒂芬·塞奥贝委托四川大学教授宋永培通过《华西都市报》等四川媒体刊文寻找武家弓。最终找到了武家的后人,武佳斌。

武佳斌的女儿武雅迪回忆说,史蒂芬·塞奥贝当时极力恳请武佳斌能够再制作一把武家弓,费用由他来承担,但却遭到了后者的拒绝。“我爸爸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早已不再做弓,家里面现存的也只有2把”,武雅迪透露,史蒂芬·塞奥贝失落而去,但临走前把那本《成都弓箭制作报告》留给了武家。

长兴弓铺早已消失,武家后人也不再从事弓箭制作,武家弓只能继续沉寂,直到8年。

四季取材、三载制弓

武家弓再“现世”

李青阳是70后,重庆人,学习美术出身。因为家族渊源,他从小就对中国的传统弓艺非常感兴趣。“传说*帝之子少昊,又作青阳氏,专门负责制作弓箭。我父亲便给我取了‘青阳’”的名字”。

8年,李青阳在汶川地震当志愿者时期结识了武雅迪,两人随即成为了好友。怀着复兴武家弓的想法,作为武家后人的武雅迪把《成都弓箭制作报告》送给了李青阳,希望由他能用这把“秘钥”重新打开武家弓的故事大门。

其实,谭旦冏所著一书尽管记载了详细的武家弓制作技法,但因为一些传统手艺、工具的失传,最初想完整复原一把弓并不是易事,前期查阅和整理资料就花了李青阳几年的时间。“一把高质量的武家弓制作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周期,前后经过多道工序。选材极为严苛,对制作手法要求更为严谨”,李青阳告诉记者。

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弓有六善”之论中曾言:“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正。”精炼地概括了一把好弓的几大要素。据李青阳介绍,传统复合材料弓箭需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这些材料分别是:筋、角、木、胶、漆、丝,每一样材料都极其讲究。

譬如,竹子需采用生长三年以上的楠竹;角取自于80厘米以上的水牛角;而牛筋则来自于耕地牛,因为常年干农活的耕牛背上的筋韧性高。武家弓取牛筋的手法也自成一脉:用铁钩特制的筋钩子刺入牛背上方,牛筋便一扯即出。为了找到能专门制作这种独特铁钩的手艺人,李青阳几乎把重庆的所有宰牛场跑了个遍。

从备材到制弓,武家弓三百多年来更延续着严苛的时间表。——春取角,夏制筋,秋合三材,冬伐竹。春取角,因为春天牛的血气旺盛;夏制筋,气温高牛油好去除,要把牛筋砸散,梳成头发丝般;而从秋入冬之际便是李青阳一年中最忙的时刻,他要把筋、角、木这三种材料用鱼胶粘合在一起。“因为鱼胶蛋白在常温下半小时很快就会腐败,要是天气热,粘接之后容易被微生物污染,所以只能在秋冬时节,微生物比较少的时候才可以制作”,李青阳说道。

等铺筋完成后,弓会被静置在一旁,等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空气的浸润下,它会变得更加紧实。待所有工序完成后,一把汲取自然馈赠,又被赋予人类智慧的武家弓才真正得以问世。李青阳表示,制作一把高质量的武家弓至少需要三年的周期。从年制成第一把武家弓开始,他已经制作和修复了60余张弓,目前他正在帮助南京博物院修复一张距今多年前的武家弓。

“现代弓用的是现代材料,类似于玻璃钢、碳纤维,以此来替代传统材料。但是制弓的核心技艺是相近的。”李青阳强调,传统弓虽然精准度上对射箭者的要求更高,但是威力不会逊色于现代弓,甚至大于前者。

“弓箭具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我们国家也有几千年的弓箭制作历史”,李青阳和武雅迪都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武家弓,从而推广和传承射礼文化。作为武家后人的武雅迪还有个心愿:“希望能把曾经代表中国先进手工艺的招牌——长兴弓铺再立起来,重新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有可能的话,将它设计成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使之产业化,和公益相结合,造福更多的人”。

封面新闻记者钟雨恒图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