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7/6173061.html应朋友的要求,决定把我学习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学》的笔记整理出来。这套笔记是以临床实用性为目的的,并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所以不适合考生作为复习资料来用。对证型和药物的解读都属于我个人心得,是大体上的认识。至于细节方面,请大家参考相关的工具书。中药的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而在理解和运用。就像背单词一样,用得多了自然就会了。
今天整理的是“清热类药物”中的“清热凉血药”。
在《中药学》教材中,清热凉血药要排在清热解*药后面讲,我觉得教材的序顺不好,应该倒过来讲。
清热泻火药是治疗气分病的,清热凉血药就是治疗血分病的,准确地说是治疗血分热证的。
血分的概念比气分容易理解多了,就是指血液。血分病就是血液出现了病变,soeasy。但是需要与温病学中的“血分证”相区别,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是不同的。
清热凉血药是用于治疗血分热证的,就是病位在血液中,病性为实热邪气的病。从某种角度上讲,可用于温病学中的“营分证”和“血分证”。在这个阶段,正气已经开始衰弱,体温比起气分证反而会下降一点,脉也不再洪大有力,往往变得细数,给人一种病情好转的假象,而这恰恰是病情加重的征兆。
体里有热邪,脉大多都是数的。细则表示津液受损,血液里的水份少了,脉管自然就不怎么充盈了,所以变细。患者的舌头往往是红色的、深红色的,甚至会出现紫红色。苔是*的、焦*的,甚至是黑的。皮肤往往会出现红疹、红斑,这是热邪损伤脉络导致的出血、凝血现象,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所以,清热凉血药物的共性是:清除血液中的热邪,使血液的温度下降。同时还有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止血和活血是不是感觉有点矛盾?倒底是让血流呢?还是不让血流呢?这个问题往往是初学者困惑的地方。所谓止血,是清除血液中的热邪,使热邪丧失损伤脉络的能力,达到止血的目的。所谓活血,是增强血液的正常流动能力,冲散因为热邪造成的血脉淤阻,有点类似于冲散血栓。两者完全不矛盾。
清热凉血药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归心肝二经。心主血脉,肝藏血,所以心肝二脏与血液关系最密切。中医里还有脾统血的说法,那其实是气的作用,与脾不是直接关系。
有了以上认识,咱们讨论以下几种清热凉血药:
水牛角、地*、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
仍然是以异同点为主要讨论内容。
水牛角:清热凉血药中力量最强,还能治疗因热邪引起的痉挛抽搐。
地*:在这里特指生地*,不能用熟地*。滋阴的效果非常好,难得的凉补药。
玄参:滋阴效果也很好,同时有解*的作用,但止血效果差。关于“解*”的概念,我在下一篇笔记中细讲。
牡丹皮:活血化瘀的效果很好,还能退虚热。
赤芍:活血化瘀效果也很好,虽然不能退虚热,但是清肝火的效果非常明显。
紫草:还兼有很强的解*功效,往往泡成紫草油外用。
天津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