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订广温热论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复制链接]

1#

*连解*合犀角地*汤小川连(二钱)青子芩(钱半)焦山栀(钱半)川柏(钱半)鲜生地(一两)白犀角(一钱)粉丹皮(二钱)赤芍(钱半)

用于治疗温热兼*发斑,见斑色紫者。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根据伏气温病“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入气分”的病机特点,基于“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的认识,创造性地阐发了伏温初起即可见血热火*壅盛的理论,倡导用凉血泻火解*法清泄血分伏热,广集具有凉血泻火解*作用的加减犀角地*汤(今名清热地*汤)类方,为温病热入血分的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方具有犀角地*汤和*连解*汤两方特点,因此临床见到斑疹隐隐或者其他部位出血,血分见证,加烦躁口苦口臭疔疥疮疡等。

刘渡舟善用本方,今摘录两案供大家参考:

1:复发性口腔溃疡:李某,男,29岁。年6月30日初诊。患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与舌面糜烂,疼痛,口唇起皮干燥、糜烂,大便干,每2日1次。舌红,苔*,脉滑数。曾用清胃散、导赤散、甘露饮等方,均未见效。根据脉证,辨为阳明血分火*,用凉血泻火解*,兼清阳明之法,以*连

解*合犀角地*汤(今名*连解*合清热地*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20g(先煎),生地20g,丹皮10g,白芍20g,玄参30g,栀子10g,*芩8g,*连8g,大*2g,生石膏30g,芦根30g,生甘草8g。7剂。

年7月7日二诊:服上药口腔、口唇糜烂减轻。舌红苔白,脉滑数。上方减生石膏、芦根、生甘草,加麦冬20g,紫花地丁10g,竹叶10g。7剂。

年7月14日三诊:口腔、口唇糜烂进一步减轻,大便仍干,两胁胀满不适。舌红,苔白,脉弦数。

二诊方大*量增加为4g,白芍量增为16g,加柴胡16g,枳实10g,即合入大柴胡汤。7剂。

年7月21日四诊:大便通畅,口腔、口唇溃疡消失,不思食,脉舌同前。用简化*连解*合犀角地*汤(今名*连解*合清热地*汤)

法,处方:生地12g,白芍15g,丹皮10g,玄参15g,大*4g,*连6g,*芩10g,竹叶10g,生甘草3g。继续调治而愈。(作者新撰刘渡舟医案)

2.痛风:刘某,男,44岁。年8月12日初诊。患痛风,右手腕关节肿胀疼痛,不能旋转弯曲;左足底、足跟部疼痛。多汗,大便每日2~3次,但不溏。舌红赤,苔白,脉滑略弦。从舌赤辨为热*郁结血分之犀角地*汤(今名清热地*汤)证,处方:水牛角20g(先煎),生地30g,玄参20g,赤芍15g,紫草10g,金银花10g,连翘10g,天花粉10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升麻3g,葛根4g,炙甘草3g。7剂。

年8月19日二诊:右手腕关节与左足部疼痛明显减轻。舌红赤,苔薄白,脉弦滑略数。上方合*连解*汤化裁:水牛角20g(先煎),生地30g,玄参20g,赤芍10g,丹参15g,紫草10g,金银花0g,连翘10g,*芩8g,*连6g,大*3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藏花1g。7剂。

年8月26日三诊:疼痛进一步缓解,右手腕关节有时串痛红,苔白略腻,脉弦滑略数。二诊方减大*,加生甘草10g。7剂。

年9月2日四诊:病变部位肿胀消除,右手腕疼痛大为减轻,关节活动有力,可弯曲,足部已经不痛,脉舌同上。上法合四妙勇安汤法,加当归30g。7剂

99年9月9日五诊:关节疼痛消失,全身状态良好。上方去藏红花,7剂巩固疗效。(作者新撰刘渡舟医案)

以上摘录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辩治》

关于泻火解*,刘渡舟曾经专门写过文章,下边链接,没看的可以去看看——

刘渡舟火证论一

刘渡舟火证论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