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服饰与传说史籍的分述及通诠 [复制链接]

1#

摘要:无文字族群的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一般通过族群内的口述史、图像史以及相关仪式、民俗等进行表达。在无文字时代和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动作或图像等,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形成我们现在称为神话、传说、古歌、史诗、谣谚以及以象征性物像、图像和仪式等为基本内容的无形文化遗产。本文以民族服饰为例,说明图像和语言文字虽然各有不同的媒介载体和符号系统,甚至可以说在文化史和族群史上可能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但在族群的历史和实际生活中,它们是可以互补、互文、互证的文化符号形式,是文化整体的不同构成部分。从不同族群异曲同工的神话母题,从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的“以图叙事”传统,我们看到超越于一切种族和文字的人类认知和创造的共性。

关键词:民族服饰口头与文字史籍跨媒介文本

无文字时代的文化史书写,我们可以通过大石墓、石器、玉雕、陶纹、岩画等考古遗物来“阅读”;无文字民族的文化史书写,我们则能够在民族志调查中大量存在的物象崇拜、神话传说、巫图符箓、仪式、建筑、纹身、服饰及日用器物等实物和行为中看到。这类群体性的非文字现象,直到现在,仍然活化在包括宗教艺术、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以及被视为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种现象中。这些现象,不能单纯从艺术或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而是需要尽可能结合人类学民俗学学科特点,分析它们生成背后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

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少民族居住分散,支系繁多,每个支系甚至每个村寨的服装自成一体,仅一个民族的服装款式就多达上百种,手工精细,面料、形制丰富多彩。民间出人意料的创意,常常让专业艺术家和设计师目瞪口呆。

但我们所见还仅仅是表象。民族服饰中蕴含的故事,更是玄机无穷。

下面,我们仅试以民族服饰为例,观察衣装及其饰物,怎么成为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表征的。

一、民族服饰“写本”的文化语境

让我知道服饰不仅仅是一种遮羞御寒的衣物,而是可能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表征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革命”把几乎所有过去的和境外的文化,都界定为坏的东西,包括服装。。

服饰对我的文化纠偏,是60年代末,我们到中缅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插队落户当知青以后。已经习惯了无体形服装的我们,咋见身穿鲜丽紧身短衣筒裙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姑娘(图1-4),其视觉冲击力不言而喻。她们衣装款式、质料、纹饰和色彩各有特色,但都很贴身,勾勒出姣好的身材;我们曾经自以为是地劝说将要结婚的傣族大姐不要染黑齿,不要纹身,不要戴那个高高的黑包头,认为那是旧的习俗。结果发现在人家的文化语境中,我们的那些说辞显得十分滑稽。人家根本不会理会这些自己都穿不对衣服的愣头青的“指导”。她们让我们见识了,把自己打扮漂亮是人之常情,漆齿纹身戴高包头,是“我们”和“你们”不一样的标志,因为世界并非只有一种颜色。在她们身上,我受到一次山寨版的“前人类学”再教育,知道了衣服有多种穿法,问题有多种看法,以及文化多样性这个人类学常识。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随老师到云南通海县蒙古族乡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村寨做田野考察,听他们讲述服饰上的故事,才明白,民族服饰,不仅是族群认同的标识,也是叙述本民族文化史和民俗传统的图像“写本”(图5-6)。[1]

随着调查进入的广度和深度,许多碎片化的信息和复杂的族群关系,被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关系穿连起来,形成结构,让人重新发现一些过去没有读懂的信息。这个时候,看服饰读神话不再只从文本着眼,而是会联系相关族群历史、生态环境、社会组织、信仰、仪式、民俗等方面情况综合考量,注意人类学田野现场的文化语境,这样就会发现就文本谈文本可能忽略的东西。

人类学视域下的视觉文化研究,它的特点就是不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