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歪打正着山村里有个博物馆 [复制链接]

1#
全身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62.html

有个成语叫“歪打正着”,比喻做某件事情时原意本不在此,却侥幸得到满意的结果。把这个“歪打正着”用在我的水族村寨--板告村之行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56个民族大家庭里面有个水族。去寻访水族原生态民族风情之前,既不知道板告村,更不知道这个板告村名气还很大。既不知道这里是水族马尾绣的发源地,也不知道这里有第一家民间水族文化博物馆,更不知道中央电视台还在这里录制过专题节目。直到写这篇博客文章时我才发现,我的这个“歪打正着”竟然成就了一次“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民族风情寻访之旅。

行前做功课时在网上看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勤劳勇敢的水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成了古朴迷离的民俗民风。“水书”和“水历”是水族古文化的突出标志,奇特而神秘的“嘎杂”是水族原始崇拜的象征,隆重热烈的端节、卯坡情人节等融汇庄严祭祀、虔诚祈祷、欢快庆典为一体,古朴典雅的“干栏式”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工艺精湛的水族马尾绣、剪纸、服饰和风味独特的传统饮食,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水族山乡风情画卷。

此外,著名的水族卯文化风景名胜区和怎雷水族村寨等就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的水各大寨。

我被深深吸引了!定下来,去水各!

从贵阳市到三都水族自治县要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转车。在车站等车的功夫,我买了一张《贵州省旅游地图》,对接下来的行程作进一步的研究。

打开地图仔细一看,我吃惊地发现,这份地图上竟然没有标注九阡镇水各大寨卯文化风景名胜区,也没有那个怎雷水族村寨。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一下子让我对这趟行程的目的地犯了糊涂。

我拿着地图,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辖区内一再搜寻,发现在三都县城去往水各大寨之间的公路旁标明了一个旅游景点“板庙水寨”。尽管这个标注不是很起眼,但毕竟有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地方。看来,只有到三都县打听一下再说了。

长途汽车从都匀市出发,经丹寨县去三都县。由于是在山区行驶,车速不是很快,8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

车到三都,下车即向车站工作人员打听水各大寨和板庙水寨的情况。太出乎意料了!他们轻描淡写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九阡镇水各大寨卯文化风景名胜区平时没什么活动,只有在过水族的卯节时才热闹;板庙水寨就是一个普通寨子,也没什么可看的。至于为什么在网络上有水各大寨而地图上没有,而网络上没有板庙水寨地图上却有,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调侃地说,那你要去问制作地图的人。

出于对官方出版的《贵州省旅游地图》的信任,我还是决定先去板庙水寨看看,反正顺路,不行再去水各大寨。

为了赶路,也顾不上吃午饭。买了两个鸡蛋、两个猪蹄儿,随即又坐上了从三都县去荔波县麻尾镇的班车。这趟车路过板庙水寨。农村的公交班车车况不是很好,中巴车型,看上去有些年份。车内比较拥挤。乘客、包裹、箩筐等不分彼此,亲密接触。车内基本塞满。我这样的身材坐在座位上,几乎不能动弹。

车厢里,有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乘客。汽车穿行在县城里,也不时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行人。水族群众的日常穿着以传统的民族服饰为主,妇女头包白帕,身着蓝色或青色布衫和雕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男子则身穿对襟衣;老年人则头包黑帕,身着长袍。这些极其普通的民族元素是那么吸引眼球,使我刚才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情得到一点安抚。

车出县城。我和开车的司机和女售票员聊了起来,这是父女二人,姓杨,汉族。父亲开车,女儿售票。关于“水各”和“板庙”,他们的说法和汽车站工作人员一样,也觉得“水各”和“板庙”没什么可看的。交谈中,杨父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你是不是要去看“马尾绣”?那就要在“板告”下车,那里还有一个水族的博物馆呢。

“马尾绣”?“水族的博物馆”?我突然想起来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武汉市曾经搞过一次旅游推介活动。除了众多旅游景点,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中,“马尾绣”就是重点推介内容之一。带队的领导还给我送了一幅“马尾绣”画作纪念品。

那个“马尾绣”难道就是出自这里?我顿时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是的,不必犹豫,我的目的地就是“板告”!

在热情的杨姓父女的指点下,我中途下了车。

一条已成路基但还未形成路面的土路向山里伸去。约3公里的距离不能算远,但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行走起来还是有点费劲。

翻过一座小山,一个依山傍水,绿树环绕,环境优美的村寨出现在我眼前。远远望去,村里的民居均为南方民族地区常见的三层瓦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运气真好!刚走到村头,正准备找人打听,迎面走来一位小伙子,还是一个有湖北情节的小伙子。经过简单交谈得知,他叫韦正气,曾在湖北荆州的长江大学读医学专业,现在乡卫生院工作。这几天国庆放假在家休息。

真的好像是上天的安排。不经意间,这个第一次见面的韦正气成了我板告村之行的全程向导。

韦正气告诉我,这里就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地处水族聚居的腹地,位于三都县南面,距县城30公里。全村共有户、人,分居于7个自然寨,水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板告村的板告组,“韦”姓占全村大多数。

我和韦正气一边走一边聊,韦正气介绍说,作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板告村有着纯厚神秘的民族文化。马尾绣、银饰品及牛角雕等工艺品做工精细,工艺独特,闻名海内外。特别是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板告村也因此享有“中国水族马尾绣第一村”的美誉。

穿行在房前屋后,韦正气把我带我到一个村民家里,主人叫韦忠情。5、6个妇女正围坐在他家门做绣活儿。只见她们一手拿着绣花盘,一手拿着绣花针,灵巧的双手飞针走线,就像在描绘一幅精美的画作。韦正气介绍说,她们绣的正是“马尾绣”。

我搬了个小板凳在她们旁边坐下,一边看他们绣“马尾绣”,一边和她们聊了起来,话题主要是“马尾绣”。

板告村是水族“马尾绣”的发源地之一,但“马尾绣”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在水族人心目中,是否会制作“马尾绣”已经成为一个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现在,板告村的所有水族女同胞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知名的民族工艺品,也是家家户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更是板告村集体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水族的“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除了绣技之外,用马尾制作的绣线是“马尾绣”与众不同之处。

据资料介绍,第一步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琴弦的预制绣花线。第二步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马尾绣图案在白色缠丝马尾围成的图案中点缀上别的彩色刺绣,图案简练而古朴,不失为贵州民间刺绣精品之一。

这几个水族绣女十分开朗,见到我对她们的“马尾绣”有着浓厚的兴趣,闲聊中关于“马尾绣”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从她们唧唧喳喳的话语中我得知,不仅“马尾绣”这门手工活儿是水族妇女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马尾绣”的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马尾绣背带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就有着特殊的意义。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是娘家人的必备礼物。水族人认为,马尾绣背带象征吉祥如意,能驱邪避恶,用它背小孩便可健康成长。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生育第一孩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几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如果这根背带完好结实,还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如果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也不会再送。这样的习俗,主要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婚姻稳固,从一而终。当然,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经久耐用,也不需要多送。

过去,马尾绣只是水族日常生活用品。如今,马尾绣在水族妇女的巧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其绣品种类日益繁多,针法、技巧不断丰富完善,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马尾绣已经成为水族妇女的一手绝活儿。

年6月,“马尾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离开韦忠情的家,告别这一群热闹的水族妇女,韦正气又带我去参观位于板告村板鸟组的“水族家庭博物馆”。

说起博物馆我是不陌生了。因为工作的关系,这几年和博物馆有很多的交道。出差外地,总要抽空到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对那些专题博物馆更是情有独钟。因此,在我的印象中,特色建筑,馆藏丰富,就是博物馆的基本形象。听说在这个山村里有一个博物馆,心里还真是有些纳闷。

韦正气带着我在村里七弯八拐来到一栋普通的干栏式水族民居前。韦正气说,博物馆到了。

只见这家的门框上方悬挂着一块“水族家庭博物馆”的牌子,牌子上还披着一朵用红绸子扎成的大红花。门框的门楣和两侧分别是用水族文字雕刻的牌匾。由于不认识水族文字,我猜想一定是一幅对联。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这户人家。这个“水族家庭博物馆”在二楼。面积不大,里面陈列着主人精心搜集的水族马尾绣背篼、马尾绣绣花鞋、马尾绣绣花帽等民间工艺品余件、牛角雕80多套、水书多册、水族各种银饰余件,以及各式烟袋、铜钱、器皿、乐器和铜鼓等,还有水族群众的农作工具。虽不能和城市里的博物馆相比,但天地虽小,馆藏却丰富。一看就知道,这个家庭博物馆的主人是个有心人,收集到这样多的东西肯定花了不少功夫。尽管当时我对这些藏品的价值和意义还不甚了解,但我心里还是对这些藏品的种类和数量不由阵阵感叹!

下到一楼,只见房间的一角堆放着一堆干牛角,一个水族汉子正坐在牛角堆旁聚精会神地在一支牛角上雕刻着什么。经韦正气介绍,他就是这家的主人、也是这个家庭博物馆的主人,叫韦家贵。

这是四口之家,夫妻俩和一儿一女。韦家贵擅长牛角雕,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一手绝活儿。妻子潘水爱,擅长“马尾绣”,有着一手刺绣的绝活儿,是水族马尾绣传承人。两个孩子一个念小学,一个念初中。

牛角雕,这是韦家贵的主业。曾经参加过省、州、县和北京的各种比赛,夺得过“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大赛”最佳制作奖,还获得过不少诸如“能工巧匠”之类的荣誉,获奖证书一大摞,墙上挂了一面墙。年,韦家贵雕刻的“牛角雕”曾作为贵重礼物送给著名影星*留念。说话间,韦家贵拿出一对刚刚雕好的“牛角雕”。这对“牛角雕”一支刻龙,一支刻凤,雕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是一对品质上乘的“龙凤雕”。韦家贵有几分得意地说,这是给一个香港客商定制的,售价元。

真正让韦家贵成为名人的,还是他的“家庭水族博物馆”。在我看来,这个“家庭水族博物馆”至少有两重意义。一个水族农民自己创办博物馆,让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了一个有形的传承载体;因为这个博物馆的存在,让这个本来默默无闻的水族村寨--板告村一下子名声大振。

韦家贵是一个仅有初小文化程度、土生土长的水族农民。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浪潮激发了他的商品意识,他开始带着水族地区的马尾绣背带、绣花鞋、绣片和水族工艺品走进市场。作为一个农民,挣钱是第一位的。当时的韦家贵什么能够卖出去就卖什么,什么能卖出好价钱就卖什么。

韦家贵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卖掉了一件很古老的水族马尾绣背带,一下子得了块钱。这让他很有些吃惊,因为这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收入。

他在暗自窃喜的同时开始意识到本民族的这些在民间司空见惯的物件的宝贵和价值。于是,他用经营的利润,一边继续做生意,一边开始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大大小小、不分种类的水族文物。

随着生意做大,韦家贵手里积攒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有市场需求。他同时也发现,由于他不遗余力地收集,民间遗存的东西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好收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生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