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心郴州农妇被*蜂围攻致过敏性 http://www.adnwm.com/xkhl/11759.html/11/20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小伙伴这几天肯定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11月20日可以放假一天,因为21日农历十月初七就是这个地区的苗年啦。
苗族支系众多,各地过年的时间也很不一致。今天,小美和你一起去了解苗族过年的传说,也看看苗族新年有哪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习俗。
何时过年?各地各不相同
苗年是苗族人自己的年节,过苗年的传统习俗古已有之。过苗年的时间各地苗族很不一致:据乾隆年间《贵州通志》卷七之《土民志》载,丹江(今贵州雷山县)、八寨(今贵州丹寨县)的苗族是“以十月为岁首”;贵州松桃和湖南湘西在十月或十一月过年;贵州的贵阳、大定、遵义和云南的部分地区“以六月为岁首”;而贵州都匀一带在四月过年;还有一些地区在冬月或腊月过年。
把“年”吃掉,苗年由此而来
与汉族人将除夕称为“过年”不同,苗语中的“苗年”直译成汉语其实是“吃年”。为何是“吃年”?是源于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天地初开,天气严寒,庄稼不能种,粮食没得吃。人们找到巫师寻求帮助,巫师说:“要是能找到‘年’来吃,气候就会起变化。”苗族开天辟地的四祖宗之一汪宝的女儿见到了“年”,举家三请四迎,“年”终于从水中冒出,跟进了汪宝家。人们欢呼雀跃,放起炮仗,吃起香喷喷的“年”。但是炮竹声惊动了天庭,雷公也没有吃过“年”,于是大怒,带领十万天兵来到地上,为抢“年”和苗人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这场战争损失惨重,苗人即使请了水里的龙王来帮忙,最终还是让天兵把“年”抢了去。地上人得“年”没吃成,反而死了很多人,日子更苦了。
▲黔东南的苗家人招待贵客,有一种特别敬酒仪式,称为“高山流水”。数个穿着盛装的美丽姑娘端来米酒,数个酒碗梯次排列,一个高过一个,碗中倒出的美酒像瀑布群一样,接连流进客人口中,在当地人看来这意味着情深意长(图/视觉中国)
天上的雷公每次吃“年”,都会杀头水牯牛敬一番,但“年”是一个怪,怎么吃也吃不完。终于有一天,水牯牛被吃光,雷公醒悟:“年”虽好吃,还要种庄稼。他看地上的人,再不给他们吃“年”,就要冻死了。于是“年”被重新踢回了地上,地上的人得“年”吃后,冷阴阴的云雾散开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了……大雷公担心地上人像天上人一样,天天吃“年”不干活,没有好吃的东西供他。因此就鼻子哼哼打起雷来,催人们闹春耕。其实,地上的人穷怕了,天天吃“年”吃不起,只能天吃一次。为了不把季节搞乱,要吃“年”就大家同日吃。这样,地上的四季分明了,春好种,夏好长,秋好收,冬好藏,有闲又有忙,活路好安排,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过起来了。
▲祭拜祖先、打糍粑、跳芦笙舞、摆长桌宴……苗年充溢着快乐的气氛(图/视觉中国)
团圆守岁,感恩万物
尽管各地风俗不同,但苗年的基本程序大致相近。一般都分为贮备年草、挑年柴、扫屋、舂糍粑、杀年猪、守年夜、敬祖神、祭水、芦笙贺岁等。其中前五项活动都是过年的准备工作,后四项是过年的实质内容。
守
守年夜
守年夜也叫守岁,这是在节日当晚的夜里,要举办祭拜灶神的仪式,感恩灶神一年来给一家大小提供了熟食,让大家健康。在苗族的传统家庭,很多人家的堂屋并不设有神龛,大家认为煮饭用的厨房大灶旁和火塘旁边就是祖宗神灵的栖息之地。到夜里戌时左右,家里的长者们围坐在火塘边,后辈们依次伴坐于周边,大家先老后幼逐个给燃着旺火的火塘敬酒、肉、饭等。祭毕,一家人围着火塘享用节日里丰盛的食品,等待家族中的小孩子和小伙子前来拜年。未婚青年们结伴到姑娘家对歌,大家在情意浓浓的年夜里,一直欢腾到天空出现鱼肚白才依依不舍各自回家休息。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寨怀村新寨屯,人们在村头的大火堆旁玩耍。在广西融水县的苗家侗寨,人们习惯在每年农历大年除夕夜在村头生一堆大火,一直烧到大年初一晚上,一是用于除夕的守岁,二是祈求村寨新年里像火堆一样红火兴旺(图/视觉中国)
敬
敬祖神
敬祖神是苗族家庭里每逢各种节日时必须要举行的仪式。过苗年也一样,当晚人们会在吃饭前到火塘旁边的神位敬祭祖先神,然后才可以用餐。年初一早上,男人们起来后就先燃香烧纸,摆酒摆肉敬祖先,女人则赶忙弄菜煮饭。这一餐被称为“过地餐”,食物往往有米酒、糯米饭、酸肉、猪头肉、鸡肉等,不设青菜,不设桌,食物平摆在灶旁地上。吃饭时,要先敬三脚灶,让阴间的祖宗先吃,然后大家才举杯动筷。这是阳间子孙和阴间祖先共进的团圆饭,因此饭前还需点香烧纸,敞开大门,开餐时家主要大声说“大家吃啰”。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锦洞苗寨,人们在祭祖(图/视觉中国)
祭
祭水
吃过过地餐,天已大亮,人们便三三两两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芦笙场进行祭龙潭、驱*怪等活动。这两项仪式都是和苗族祖先不断迁徙的历史有关,以之保佑族人安居乐业、岁岁平安。还有一些地区会在芦笙场上祭田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名苗族老人肩扛九齿钉耙,腰跨长刀,斩草兜,以示在大年来时驱邪纳福(图/视觉中国)
贺
芦笙贺岁
芦笙贺岁是苗族人过苗年必不可少的常规活动,苗年期间,芦笙场不仅是一个村寨到另外一个村寨贺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示苗族男人的吹奏技巧以及女性服饰进行“赛装”的机会。在芦笙场中心,通常会竖有一根芦笙柱,有的地方在柱顶捆扎有一大把芭茅草以示驱邪。有的如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芦笙柱上则雕龙刻凤,于柱身下挂水牛角,牛头之下是雕刻有鱼头的横杆,下面还有刻着龙凤戏珠的后盘底座。跳芦笙前,先由寨老以酒肉祭拜芦笙柱后,村中男女便燃放鞭炮,大家这才围着芦笙柱吹起悠扬的芦笙,翩跹起舞,娱神娱己。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笙队在吹芦笙、跳踩堂舞,欢庆苗年的到来(图/视觉中国)
各村寨的苗族人过苗年不在同一日,会按照一定顺序来轮转。据贾晔、邵志忠在《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一文中的考证,苗族过苗年,一般先从贵州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开始,接着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与贵州接壤的大年、拱洞、杆洞等乡,再到红水、白云、大浪等地,最后是贝江河流域安太、四荣、香粉、安陲。之所以如此,缘于广西苗族多来自贵州,大家也同住一个区域,过年节便由源头开始,先父后子,先兄后弟,这样按顺序过年,一便于明来源,二便于亲戚往来,亲密关系。
本文内容选自“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之
《上古的记忆——苗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