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病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村小的课堂-
今年去到村小,重新教三年级。是的,我是教过三年级的,所以很多内容很熟悉。
村小的孩子,见识狭隘是明显的一个特点。而且村小的孩子对课堂生动性要求更高。
城镇学校有个15分钟*金理论,就是孩子在一整节课中,只有头10-15分钟是认真听讲的。
如果说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农村学校的孩子要比这个时间更短些。如果课堂不够生动,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那么后面的30分钟,可能就很难上了。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三年级语文中的一个课堂实例。
-教学案例背景-
三年级初学修改符号,这个这种符号,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陌生,村小的孩子接触新鲜事物也比较不容易。
如果按常规的教法,告诉孩子,“补充内容”用这个符号,“删除内容”用那个符号,他很难接受。
他甚至没搞懂为什么要补充内容,为什么是成分残缺,什么是成分,缺的是什么,该怎么补。
村小的孩子阅读量极其少,几乎没有语感可言。
昨晚一个朋友(现在在佛山)来问我,三年级的修改病句要讲语法吗?
主谓宾定状补高中生都搞不懂,更不要说小学。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农村学校。
我怎么讲这个内容?
我还是用了最老土的方法——找形近物。
这是课本里的三个符号。
我把三个符号比作不同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
-增补符号(牛角)-
比如增补符号,我和孩子们说,这是不是有点像某种动物的头?
这时候孩子们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是什么动物。当然还是需要引导一下,才能达到我的预设的。
我预设的牛角。但我让学生自己讨论。有的说羊角,有的说牛角,也有别的,极少数能说到鹿角。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选。喜欢哪个动物最多,就用那个动物来命名。
最后也还是选择了牛角。那么我们就把这个符号叫做“牛角符号”。
所以在讲练习时,当我们遇到成分残缺的句子,需要用到哪个符号,孩子们就会回答牛角符号。
小学的成分残缺题,基本集中在主语谓语,通俗些,就是补充人物或动词。很少有别的情况。
-删除符号(猪尾巴)-
再比如第三个“删除符号”。
我说,刚才的那个像动物的头,这个你们看看像什么。
学生就会开始去思考,什么东西比较像这个符号的形状。
然后我给了第一个提示,像某种动物的尾巴。因为学生想不到。是真的,村小的孩子比较狭隘就是体现在这里。
学生知道是动物尾巴后,开始猜。瞎猜。
牛角可能见过,比较明显。但是尾巴学生是不怎么观察过的。
这个尾巴像什么动物呢?有学生回答猫、狗尾巴。
我就给图片看。让学生自己判断像不像。学生会说不像,因为猫、狗的尾巴是直的。
学生想很久想不出来,我就揭晓谜底了。是猪。
现在农村很少养猪,也没见过这么细的细节。当我图片一出,答案一公布,学生都笑了,你再抛问题给学生:像吗?像!可爱吗?可爱!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叫“猪尾巴符号”。
-修改病句练习的调整-
剩下的那个符号,我也想不到像什么动物了。我想象力不够。
虽然找不到动物比喻,但是它像孩子们玩过的一个游戏——泡泡机。
两个圆圈就像吹泡泡吹出来的一样,那么我们就把错的字和正确的字写在泡泡里。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第二天再讲一讲练习,学生大多都能记得住。
这种修改符号,多数出现在修改病句的练习中。
我以前是没有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复习资料里也是中规中矩的内容。
现在给农村的孩子讲了一个这样生动的案例,给学生的复习资料也要改一改了。
这是以前的复习资料内容:
一条横线,前面一个括号写病句类型,后面写修改的答案。
现在的复习资料是这样的:
先用修改符号修改一遍,并写出用什么符号。
然后再写病句类型,后面写修改的答案。
这样一来,就一道题练两次,涵盖考试的常见考法。
当然,城镇的孩子可能不需要做到这么多,这么详细,可能一说就懂,一点就通。
今天的例子是以农村孩子和村小课堂为基础的,仅供大家参考。
来源SOURCE个人教学经历排版EDITOR不思考的思想者版权COPYRIGHT图文由思想者不思考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与小编取得联系。
有啥想了解的
就直接私信吧
不思考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