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古陶瓷中牛的形象塑造
牛是与人类日常生活相伴的重要而长久的一种动物,为人类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默默奉献着,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品中,牛的形象屡见不鲜,这些不同形象的牛的塑造,反映了古人对牛的认知,同时也表现出了牛在古人生活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01彩绘之牛
古陶瓷上彩绘的牛是在陶瓷表面上描绘的平面形象的牛,常见于蓝釉描金、青花、粉彩等瓷器品种以及画像砖上,采用绘画的多种手法:有线描,仅描绘出牛的外部轮廓,线条简洁而明快;有工笔细描,将牛的整体形象及生理细节都描绘得清晰而生动;也有线描加色块涂绘的,粗中有细,繁简结合。
蓝釉描金彩罐上的牛,以金彩为线,描绘出牛的轮廓,虽然仅仅是单一的线条,但由于有深沉典雅祭蓝釉的衬托,金彩更显得亮丽而耀目。而在牛的形象表现上,也根据器物的用途而将牛分别描绘为“特”和“犊”;特是公牛,指成年的牛,犊为小牛。
这两件祭蓝釉罐都是在祭祀时使的专用器物,公牛前腿微曲,后腿蹬直牛嘴撅起,脖颈向下收,头向上挺,两只牛角线条犀利刚劲,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力度,刻画出蓄势待发、向前奔跑的姿态;而小牛的塑造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四肢直立,牛尾自然下垂,头微向上抬起,嘴微微张开,眼睛朝斜上方看去,好似在向牛妈妈要奶喝的样子,形态可爱喜人,描绘出一派温馨祥和的场景。
02刻划之牛
牛在陶瓷器物上的表现形式有平面和立体两类,彩绘之牛是平面表现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用刻划的手法来表现平面状态的牛。刻出来的牛的形象为凸起的纹饰,而划则相反,牛的形象为凹下去的图案,多见于青釉、白釉或陶器上。
由于刻划的表现手法单一,不适宜在色彩较丰富的釉彩中表现,而青釉、白釉色彩较为清雅,适于刻划技法的展示,能够突出表现刻划的纹饰。
金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这件金代耀州窑青釉刻划碗的内心,以划花手法描绘出吴牛喘月的场景。碗内菱形开光内,明月下的一头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跪地,头部高高抬起,口微微张开,尽力向上,望着明月,这就是吴牛喘月的图案。
吴牛喘月的题材出自《风俗通》、《世说新语》的记载,是说吴地天气炎热,而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所以卧地望月而喘息。这一题材在宋、金时期的陶瓷器物上表现较多,牛的形象大同小异,只求形似,而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
03雕塑之牛
雕塑之牛是古陶瓷中以立体造型方式塑造的牛,在古陶瓷的历史长河中,总体来看以陶塑为多,而瓷塑较少。陶牛的制作在汉、晋、隋、唐时期尤其多,各个时期陶牛的塑造一脉相承而又各具时代风格。
汉陶牛
汉代陶牛在塑造上可以看出,手法较为朴拙,制作较为简单,而对于牛的憨、直、自然的生活状态刻画得十分传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牛形态肥硕雄健。
北魏陶牛
看这件北魏时期的牛,头小、颈粗、体硕,四肢细而有力,轮廓线条的犀利与力度,夸张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牛的英武体型和逼人气势。
隋唐时期,雕塑陶牛的塑造手法更为娴熟,尤其注重表面的装饰,更多使用彩釉的装点,一改之前陶牛沉闷的灰色调而显得亮丽明快,陶牛的形态也丰富了起来,有安详闲适的卧牛。
有身披鞍辔拉车向前的牛怒目相视唐黄釉陶牛
也有怒目相视欲与来犯之敌一决雌雄的斗牛,真实地勾画出了一千多年前与人们朝夕共处的牛的面貌。
唐以后的雕塑之牛仍然不断制作,形象基本延续了汉唐的样式,但在具体表现上则生动不足,显得有些僵硬。
04器用之牛
在古代陶瓷器物上外,还有将牛的形象与器物造型结合来表现的。一件器物以牛的形象呈现出来,将牛的整体或局部作为器物形体的全部或局部,使牛成为器物的一部分。
龙泉窑青釉牧童牛形水滴
这件龙泉窑青釉牧童牛形水滴将文房用具水滴整体塑造为一只卧牛的形状,牛体中空可盛水,牛首昂起,嘴部有个小孔是水滴的出水口,牛背上一童子吹笛,童子足根处为注水口。整件作品注重牛的外形塑造,并不做细节的过多刻画,牛的四肢蜷曲若隐若现,牛尾甩向牛背,若有若无。
酱釉牛形埙
这只酱釉牛形埙是晚唐时期长沙窑的儿童玩具,造型稚拙可爱,以牛的全形做成一只埙,牛的身体部分很大,几乎占到了全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四肢较小,牛首下方及牛腹左右两侧对称位置上各有一小圆孔,只要用手指任意堵住其中的两孔就可吹响。
05生肖之牛
唐陶十二生肖俑元青白釉队塑罐
牛作为生肖俑,是以十二生肖组俑中的一件出现的,十二生肖组俑的形象最早是见于北朝时期,经过了隋、唐、五代、宋、元直到明、清时期,十二生肖俑中的牛俑形式表现多样,主要有四种形式:一种就是写实状态的牛,表现的是自然形态的牛;第二种就是牛首人身俑,这种俑是牛的面貌,人的身体。俑头是牛的模样,四肢跟普通人是一样的,也穿着人的衣服;第三种就是人首人身,怀抱着牛俑;第四种就是人首人身头顶牛俑,这个牛俑不是用双手抱在胸前,而是放在头顶的帽冠上。
-END-
本文根据首图讲坛的讲座
“牛年说牛——古陶瓷文物中的牛”整理编辑而成
主讲人:龙霄飞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