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之声特别推出余留芬外来媳妇 [复制链接]

1#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奋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奋斗,致敬伟大时代。今天讲述余留芬带领岩博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从“外来媳妇”到“家长”

深秋的贵州六盘水盘州市淤泥乡,苍翠依旧。在海拔多米的岩博村,柏油马路盘山而上,一栋栋带有水牛角形斗拱的彝族民居点缀其间。

青山、绿瓦、白楼之间,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脚步匆匆,往刚办完白喜事的村民家里走。她把自己和村民的关系形容为“带孩子一样”,“很多时候村民是想了又想才给我打电话,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事,但对我来说,可能跑跑腿、花点时间就解决了。”

余留芬为村民解决的事情很具体,比如,医院,她就陪着医院。那些时刻,她觉得自己被村里人当成了靠山。也是因为许多这样的时刻,这么多年,她把自己定位为“家长”。

△余留芬(左二)和村民交流

从“外来媳妇”到“家长”,这是余留芬到岩博村的第35年。距离她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也已过去5年。

年,送亲的人在凝冻的路上跌跌撞撞走了四个小时,把刚满20岁的余留芬从鸡场坪乡送到岩博村。村里的石头地不好种,手脚勤快、头脑灵活的余留芬开始开小饭馆、开小卖部、给人照相……很快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曾经的岩博村

能在村里第一个盖起砖房的人,一定能拉一把岩博村。年,时任村支书肖直勤抱定这样的想法,在病重时极力举荐余留芬担任下一任村支书,刚过而立的余留芬带着兴奋和忐忑应下了。正在外省打工的岩博村人肖本元也是在这时接到父母的电话,“村里要修路了,你回来吧。”

那时候,肖本元二十五六岁。“回来了以后,她第一次召开岩博村的群众大会,说我们要修这条路,要怎么干。”肖本元说,第二天,村里的路就开挖了。

△早年的修路研讨会

没有结余、只有几万元负债,接过村里账本的余留芬,看到了大写的“穷”字。眼前狭窄的山路就是“穷”字的起笔,去县城动辄一整天,乌蒙山外的世界看起来遥不可及。

修路,是余留芬上任不到7天的“第一把火”。钱不够,她拿出做生意的4万元积蓄,又以个人名义贷款2万元;人手不够,她白天抡大锤、搬石头,晚上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参与。

△余留芬(右一)在指挥修路

年轻的肖本元看着眼前的女支书,心里也高兴,也嘀咕:“一次修路时,她摔跤腰断了,在病房里住了十多天。本来要两个月才能出院,她不管医生的劝说,执意要出院。”

腰椎粉碎性骨折还没痊愈的余留芬再次站在工地上。这一次,她赢得了所有人的拥护。全村出动,用了3个多月,一条宽4米多、长3公里的硬化通村公路竣工。

由“穷”到“富”

由“穷”到“富”,第一笔就是这条路。接下来呢?余留芬也想知道。

为了摘掉“穷帽子”,余留芬什么都愿意试。从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到搞加工、做矸石砖厂,再到超市、物流、贸易,她领着村里人摸索了十几个方向。最终,年,岩博村的酒打开了全国市场。余留芬拍板,专心做酒厂。

鸡蛋不该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余留芬也懂。举全村之力办好酒厂,做决定时,余留芬内心并非没有挣扎。“这十几年让我清醒了太多,要做好一件事情,心无旁骛是必须的。现在的条件不允许做太多,集中精力把这件事做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卖林到卖酒,这一路上的每一步,余留芬都用尽全力。年从之前的经营者手中赎回村集体所有的岩博林场时,余留芬在附近煤矿借钱借出了名气。林场一步步撬动了矸石砖厂、休闲山庄和养殖场,到年,岩博村集体经济超百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

别人看见的是这一步有多大,而余留芬记得的是每一步有多难。一开始连一个大学生招不到,余留芬说,只能“想尽办法解决”。她的办法之一,是让自己的孩子上阵。

年,岩博村集体投资的酒厂刚刚起步,亟需年轻血液。她的小儿子刚从国外留学归来,准备落脚上海,被余留芬一个电话叫回来,从一线工作做起。铲猪粪、扛高粱的活儿,儿子干得毫不含糊。

因为不适应办公室的生活,母子二人曾起过冲突。争吵之后,儿子转身冲出了余留芬的办公室,两人7天没有联系。第8天,小儿子回来。很多年之后,余留芬从别人那里得知了儿子当时的行踪。

“他在岩博村,没有让我知道。他走了每个山头,整个岩博的边边角角走了一遍,他说才恍然发现这几十年妈妈是在做什么,小时候印象中的岩博已经变成现在的样子。”说到这里,余留芬几次哽咽。

看过更大世界的孩子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村庄,留在村里的不仅是余留芬的孩子,肖本元最终也留下了。“她是岩博村发展的带头人,我也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乡闯一些事业。”余留芬看好肖本元,开始手把手带他。

更多不曾离开岩博村的人们,跟着余留芬从砖厂、养殖场一直到酒厂。有余书记之前,家家户户住老土房、一年四季都要穿雨鞋。后来的好日子,大家念着余留芬的好。

最难的时候,村里的酒厂7个月发不出工资。村民反过来安慰余留芬,“一年不发工资我们都跟你干,没有你,我们还在喂猪、带娃娃、种地。”对于余留芬而言,这也是压力。

“一旦稍微有点疏忽,就会出问题,一旦做不好,我觉得代价太大。我输不起,我的村民输不起。”一字一句,余留芬说得用力。

从今天到明天

十分赤诚加万分小心,也许还有一点点运气,到年,岩博村集体资产达到1.2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3万元。几百到几万,日子好过,工作是不一样的难做。

资金从几十万、几百万到几千万,经营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很多次,余留芬都觉得“这回肯定死掉了”。“但是我每天都会坚持努力,想会不会出现一些机会让我克服这个困难。我觉得这不是幻想,我坚信自己做的是在为一个地方、为一方百姓找出路。”余留芬说。

这条路走通了吗?这是一个让余留芬沉吟的问题。这条路要继续走吗?说到这里,余留芬眼睛发亮。“我很欣慰的是我们的岩博人,一代接一代的年轻人融入了村里的大家庭。”肖本元带着村里的十几个80后、90后、00后,和余留芬一同往前走,这也是余留芬的底气之一。

△余留芬(前排右)和肖本元(前排左)交流工作

年,肖本元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集体经济早已走上正轨,村里每天需要肖本元处理的事务大都按部就班。对工作,肖本元有自己的谋划:“我们的电商现在已经启动了,在平台上就可以卖东西,还有我们现在的火彩坪,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已经启动。”

年长者还在尽心竭力,接班人已经成长起来。跟余留芬比起来,肖本元话不多,有句话他却说了不止一次:埋头干,最后总有结果。

改革“声音印记”

这里是岩博村,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如果45年浓缩为45秒,中国乡村有哪些变化?请听改革“声音印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10周年。回望改革漫漫征途,在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实践的先锋模范,他们身上鲜明的改革开放精神正被赓续传承。“心怀天下,吾辈何辞”,改革先锋的精神正在何处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后辈如何接好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为新时代新征程汇聚更加强劲的力量?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奋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奋斗,致敬伟大时代。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编辑|陈洋钰

责编|向禹徐韵涵

审核|侯清华

往期回顾:贵州省妇联召开系统宣讲会,团结凝聚广大妇女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巾帼力量省妇联赴遵义市调研妇女儿童工作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激励黔中大地广大妇女群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