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赓续文化厚植自信塔河非遗飞进寻常百姓家 [复制链接]

1#

从鄂伦春族鹿哨制作,到鄂伦春族桦树皮手工艺;从鄂伦春烙烫画,到鄂伦春族萨满服饰,从鄂伦春族剪纸,到鄂伦春族口玄琴......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丰富,县域内有满、蒙、回、朝鲜、鄂伦春等17个少数民族,十八站乡是中国最大鄂伦春民族居住地,现有鄂族人口人。鄂伦春族特有的文化、风情、习俗和手工艺品极具特色,桦树皮手工艺制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专利,并入选世博会参展产品,鄂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塔河县充分发挥民族乡村的地域、人文、生态、族缘优势,开展鄂族非遗展,非遗传承培训等活动,利用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为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非遗活力,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从县级非遗传承人中积极推荐地级非遗传承人。塔河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5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桦树皮船制作技艺1人(郭宝林);省级非遗传承人鄂伦春刺绣(关小云)、省级非遗传承人赞达仁(葛淑贤)共2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3人。

此外,塔河县还组织开展非遗保护培训工作,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努力使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文化传统在新一代年轻人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着力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提升非遗传承实践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鄂伦春族那些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吧!

鄂伦春族鹿哨制作技艺

鹿哨(鹿笛),鄂伦春猎人使用一种叫“乌力安”的捕猎工具,有多种;一种是用被称作“老山芹”的植物老杆做成话筒状;一种是用桦树皮卷成螺旋筒状。这两种鹿哨制作简单,不易保存,应该是鹿哨的原始形。木制的鹿哨有平直形、牛角形、和藕节形,用落叶松或桦木制作。木制鹿哨不仅坚硬易保存,而且造形美观,都是吸发音,通过口形和气息的控制模仿鹿的鸣叫声。

鄂伦春族鹿哨“乌力安”即猎人模仿动物叫声的狩猎工具,其作用是用来引诱公鹿并猎取。鄂伦春猎人经常用此方法来猎取鹿、犴、狍子等动物。秋季白露前后是鹿的交配期,公鹿为求得配偶而不住地发出“噢噢”的鸣叫声,猎人们就用落叶松制作鹿哨来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鹿哨是鄂伦春为满足生产生活而发明创造的。

鄂伦春狩猎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及捕猎技术,并发明创造了捕猎工具,如扎枪、弓箭、鹿哨等。这些技能对于鄂伦春族来讲,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鹿哨不仅是打猎的“似声”工具同时又是民间的乐器,从似声和模仿动物声音来讲,具有极大的创造力,彰显了民族精神和聪明才智,他的影响和作用意义深远。

鄂伦春族桦树皮手工艺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游猎民族,自公元年起,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人居住的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鄂伦春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在深山密林间度过长期的游猎生活,进而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山林文化和狩猎文化。

鄂伦春人为适应游猎生活特点的需要,用大兴安岭遍地皆是的桦树皮,制成了轻巧耐用的生活用具。他们将崇拜的各种神偶也装在桦皮盒里,放在斜仁柱后面的树上,鄂伦春族主要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鄂伦春族传统桦皮用具主要有桦皮碗、桦皮水桶、桦皮盆和桦皮盒。在桦皮盒中包括有针线盒、烟盒、神偶或神像盒、梳妆盒、火柴盒、帽盒、儿童玩具盒、骨灰盒、装火种的盒等。妇女们还在这些盒上刻或贴上美丽的图案、花纹,以供欣赏。这些盒具鄂伦春人统称为“毛力春”。

鄂伦春族烫烙画

烙画技艺在晚期经常作用在生活中,如祭拜山神,就会用烧红的铁丝来绘制面部的五官,早期的鄂伦春烙烫画技艺始源清代鄂伦春狩猎时期,用于祭祀中使用,用木炭或者把猎刀烧红,在原木木柱上烙烫上“白纳恰”和动物等的图腾,人们把它视为神灵的载体,进行祭祀膜拜,这是早期的鄂伦春烙烫画技艺。后期在解放后,烙烫工具的改善,鄂伦春人开始用铁丝来烙烫,烙烫技艺更加成熟,作品也更加多样,线条也更加优美。70年代后,鄂伦春人开始用烙铁在桦树皮、原木片以及木板上烫烙各种图案,使鄂伦春烙烫画技艺得到快速的发展,烙烫手法和烙烫载体材料也更加多样,作为装饰等使用的烙烫画出现在鄂伦春人的日常家居生活中。

鄂伦春烙烫画技艺经历了从木炭猎刀然后到铁丝,后期发展为用电烙铁来烙烫的绘画技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口口相传至今,现如今已经发展延伸到鄂伦春人日常生活装饰领域。鄂伦春烙烫画技艺在使用猎刀时期和硬质铁丝的创作时期,根据不同的图案样式控制猎刀和铁丝烧制的温度,来绘制图案,后期在使用电烙铁时期,运用勾、描、擦、点、线、渲、染等手法绘制图案,电动控制,实现温度调节,体现图案的明暗对比。早期的烙烫画载体多以原木木柱和桦树皮为主,后期随着生产生活技艺的改变,慢慢出现了用现代工具制成的木片和木板作为烙烫载体,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烙烫手法也更加丰富。

鄂伦春族剪纸

鄂伦春的剪纸艺术,早期用薄桦树皮和熟好的兽皮剪,后来用纸剪。鄂伦春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剪纸就如同文字符号,每幅剪纸都有着不同的内容,表现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有人物、动物植物及自然景物;有象征鄂伦春崇拜的神灵,如天神、山神、火神等。这些剪纸不仅可以用来装点生活,更表现了鄂伦春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寄托。

鄂伦春族世代游猎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擅长在桦树皮上雕刻各种剪纸图案,妇女们多用动物小腿骨制成的刻刀,在桦皮制的桶、篓、碗、箱等器具上刻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图案,涂上颜色,结婚时由女子带到婆家。在桦树皮制品上雕刻的花纹和颜色都有一定的含义,如“珠勒都很”花纹象征夫妻永不分离,红色象征姑娘之喜,黄色象征男人之喜。鄂伦春族的剪桦皮、剪抱皮、剪纸作品反映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萨满教文化、狩猎生产、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在早期氏族社会里,萨满是神明者,对其法衣、神帽上刺绣的图案剪纸,需要非常用心来制作。鄂伦春人相信自然界万物有灵,剪纸窗花图案中充分反映了雨神、山神、火神、草神、太阳神等自然神。在生产生活用具方面如袍头帽、摇篮、袍皮手套、背包、长袍和仙人柱(住屋)上的覆盖物“额勒敦”上,花纹样式还增加了花朵、松树、植物等,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与企盼。

鄂伦春族口玄琴

口弦琴,鄂伦春语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

鄂伦春族口弦琴作为自娱工具,多在闲暇时或狩猎的间隙弹打取乐。单调的生活也使鄂伦春人对口弦琴的演奏,赋予了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常常用来表达演奏者的心态,如:青年女子或失去丈夫的妇女,常在弹拨口弦琴中表现自己孤独的心情,口弦琴音色委婉哀怨,如泣如诉,让人听了十分动情。

男猎手打到猎物后弹拨的口弦琴,音色较为活泼有力,表现出他们的喜悦心情。有时他们还用口弦琴模仿鸟或其它动物的叫声,还风趣地配合一些手势、动作和表情,更加生动形象。此时也是最能体现鄂伦春人特有的幽默、诙谐天性的时候,谁看了、听了都会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而捧腹大笑不已。此外,鄂伦春人常用口弦琴来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感情信息,男青年猎手常用弹口弦琴对有好感的姑娘表示爱意,如果有某男青年猎手把口弦琴捎给哪位姑娘,则意味着求爱和约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