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扇情传承路三十载扇艺人生路 [复制链接]

1#

黄硕夫精心制作扇骨。

黄可人向孩子传授扇艺。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张天韵实习生韦佳伶文\图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起源于中国,已有多年历史。古代诗人就曾留下不少美妙诗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团圆合欢扇,比似月婵娟”等,寓意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探寻桂林团扇的前世今生,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夏日的燥热持久不退,城市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是一幅黑白画,藏匿于市井之中的“集扇斋”越显静谧。一栋有些岁月痕迹的红砖小楼显现眼前,楼梯的过道上贴满着古色古香的扇布,“扇布自然风干,团扇才持久弥新。”桂林团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0多岁的黄硕夫,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摩挲着一片蜡染扇布,眼里闪着慈爱的光。

整栋楼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楼上楼下布局紧凑。走进二楼的展示厅,房间四周挂满各式各样的桂林团扇,正面一帧一米见宽的照片尤其令人注目,画面中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笑容满面,两把色彩艳丽的苗绣团扇被他高高举起,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进门的左手边,一张硕大的工作台上,堆放着各种布料、扇框、扇坠,虽凌乱却丰富,它们静静等待着装裱,完成最后的蜕变。

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精致团扇,全部出自于黄硕夫和他女儿黄可人之手,他已在团扇这方寸之间痴迷了一辈子,自称为“做团扇的匠人”。

1小扇有乾坤

七尺男儿何以与小小团扇结缘?原来从小喜欢鼓捣竹条编织的黄硕夫,发现小小团扇藏乾坤,祖传剖丝团扇制作令他着迷,这一迷就是一辈子。

与苏绣团扇扑面而来的纤巧匠气不同,黄硕夫的团扇更多是取胜于扇骨。擅长竹编的黄硕夫可以将一根细细竹子,如同天女散花般剖出几十根纤细的扇骨,最细仅有1毫米,一根细竹,配以烟雨桂林风景为画的扇面,一把精致坚固的团扇浑然天成。

黄硕夫为了让自己的剖丝团扇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从选竹、泡竹、去竹黄、剖丝……“手不知挨了多少百刀才苦练出来的。”扇骨剖好后,铺纸、涂胶水、粘面纸、裁剪、团圆包边等,经过层层工序,一把团扇才得以做成。回顾做团扇30多年坎坷经历,黄硕夫坦言走了不少弯路,吃不了少苦,“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团扇样子。”最终,这门祖传剖丝扇骨技术在黄硕夫的发扬光大下日臻完美,今年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硕夫并没有就此停止探索的脚步,他又在传统团扇基础上玩出了新花样,独创了插丝团扇、鱼骨式布丝团扇,并在扇柄采用牛角、玉石、金属等,提升了扇子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黄硕夫深谙“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他在扇面上首创运用了苗绣、蜡染和扎染技术,使团扇极富民族特色。黄硕夫在一把方寸之扇上使劲“折腾”,从扇骨到扇面再到扇柄,不断推陈出新。

黄硕夫将铜鼓图案为扇柄的壮锦扇,还有苏绣、侗绣扇面以及在扇把上的指纹竹、罗汉竹一一拿出来“炫耀”道:“要把团扇做到极致,做出自己特色,这才是真正的具有代表性。”

深耕不辍结硕果。在全国首届“中国扇艺文化节”上,黄硕夫设计制作的20多把扇子,与梅兰芳、齐白石等名家的扇艺作品同台展出,他的一把以壮锦为扇面的插丝团扇还被中国扇博物馆收藏。

团扇自上而下的创新使得黄硕夫摘获多项国家专利,其中“插丝蜡染团扇”“剖丝苗绣团扇”“剖丝扎染团扇”“插丝剪纸团扇”“团扇名片”“叶雕团扇”“空白宣纸团扇”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2小众有传人

“团扇是一种小众的传承,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黄硕夫遗憾中带有欣慰,“我女儿现在不仅加入到这一传承队伍里来,而且还用新媒体新科技发展壮大团扇发展之路。”

黄硕夫的女儿黄可人,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开始我对传统团扇工艺谈不上喜欢,”黄可人告诉记者。看到父亲为团扇付出一辈子,却因对销售以及网络一些新兴事物不大了解而犯愁,黄可人决定帮帮父亲。“我从一开始接触团扇就想帮父亲这个‘电脑盲’,未想误打误撞开启了扇艺人生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爱上了这门技艺。”黄可人不仅被父亲的执着所打动,更为团扇的魅力所折服,“特别是看到那些不起眼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如此漂亮的艺术珍品传到千家万户,那成就感不言而喻”。

美得不可方物的桂林团扇,是如何打开销路,走进寻常人家呢?黄可人依靠的是网络电商平台。黄可人说:“网络销售是市场的趋势,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让传统的工艺保持新的活力,同时为传统工艺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桂林团扇通过网络销售打开了国际大门,现在每年要向全球销售多万面团扇,还为北京故宫、台北故宫、陕西省博物馆、桂林市旅游局等多个文化旅游单位提供定制产品。

3小艺大前景

近几年,黄硕夫及他的团扇,不断出现在一些大型的展会及文化展示活动上。“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我们目前正在着手开发团扇的DIY系列产品,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亲手制作团扇,能更加了解桂林团扇的传统技艺。”黄硕夫说道。

“我们工匠人努力去传承和探索,为古老的团扇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让其活态传承。但‘非遗’传承之路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黄硕夫说,“我现在的想法是尽量多教一些学生,让传承之路后继有人。”

针对桂林团扇这种传统工艺文化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传播不大等现实困境,黄硕夫认为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桂林团扇,“我们现在正在筹建自己的扇博物馆和体验馆,希望利用桂林的旅游优势,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山水之时,还能感受到广西传统技艺的魅力”。

三十载扇艺人生路,黄硕夫走得艰巨而快乐:“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我再也做不动。”他黝黑的脸在阳光下笑得十分生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