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争相探访文化艺术唤醒工业老厂房,多个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初期症状 http://m.39.net/pf/a_4561820.html

 原是高州城郊一座破烂不堪的旧厂房,如今却成为了许多人争相探访之地,每天这里就会很热闹,或是吟诗品茗,或是舞文弄墨,又或是观展赏景,大家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这就是高州首个文化艺术村“梓园”。

近日,记者走进梓园,一睹它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感受高州诗词、书画以及雕刻等的别样风采。

高州文化艺术村“梓园”。

现场即席挥毫。

参观书画作品展。

角雕工艺美术作品。

 
  初心是为展示老一辈手工艺制作
  梓园原是高州市第二轻工局(下称“二轻局”)的旧厂房,位于高州红荔路7号大院内。二轻局原来主要是生产五金制品以及工业,工艺品,其中包含牛角雕、玉雕、缅茄雕等。上世纪80年代,雕刻工艺品是高州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高州角雕、玉雕、缅雕工艺闻名全国,一度代表了全国最高工艺水平。梓园张涛的父亲张文梓曾是二轻局的一员,是高州角、玉雕鼎盛时期的著名雕刻匠人,也是高州角雕兴起的主创人之一。
  张涛从小跟着父亲在二轻局长大,他对高州玉雕以及高州工艺品有着很深的情愫。父亲去世后,他发现高州的牛角雕、玉雕等手工艺制作,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决定将这个曾经代表高州文化辉煌历程的二轻局打造成向外展示高州文化的窗口,让后辈们都能感受高州文化曾经的辉煌。
  他搬来了父亲留下的与手工艺制作相关的许多物品,其中有父亲的手写的“工作总结”,有约上世纪50年代的牛角雕设计图册等。其父亲的首徒苏国华听闻张涛的想法,也极力支持,并搬来了自己的许多手工艺作品,为展览更添魅力。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缅茄雕传承人张俊雄是张涛的堂弟,他也拿来自己的作品,在展厅内展示出来。“我把这些作品展示出来,希望更多人看到,让大家更了解缅茄雕。”张俊雄说。
  改造旧厂房,保留原有工业风
  由于厂房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已破烂不堪,要改造可不容易,但这并没有难倒专业做室内外装修设计的张涛。对于旧厂房的改造,他在坚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来的建筑,对室内外环境及配套设施进行了创意改造。
  走进梓园,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园内花草树木草木葱茏,花儿竞相开放,灰白的屏风墙面,红砖外露的主楼墙体,红色的木制窗户……它们似乎没有关联,又似乎相互映衬,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园中一个水池引起记者注意。水池中养着许多观赏鱼,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动,水池边种着一排竹子,呈现出一片欢快和谐之景。张涛介绍,该水池原属于工业水池,为尽可能保持原样,将其改造成观赏鱼池。“原来的工业水池比较深,为了安全考虑,我填成了现在的深度。”
  另外,在书画展厅内,原有的灰瓦屋顶也得以保留,因担心原先拱形的墙体支撑不够安全,在房屋顶部加装了许多钢铁支架。展厅对面的二层建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墙体,窗户也按照原有的样式,将木制的窗框刷成红色,年代感十足。
  穿过梓园中间的过道,推开一扇门,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田地种着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长势旺盛,一看便知是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打理。这里原是旧厂房一块废弃的土地,张涛与进驻梓园的各工作室的人一起打理这个菜园。约平方米的菜园如今也成了梓园厨房的蔬菜来源,瓜果蔬菜采摘后走几步就可拿进厨房,方便快捷。
  百花齐放,多个工作室入驻
  历时5年的改造,梓园的各项基础设施已逐渐完善,成为高州地区小有名气的文化艺术村落。在改造的过程中,不断有志趣相投的好友加入,书画、诗词、雕刻……梓园配置有平方米的对外展馆,主要展出会员以及本土的优秀艺术品,供市民免费参观,展览主题不定期更换;面积约平方米的对内展馆,用于内部人员艺术品的展览交流。目前已有核雕传承基地、半畝塘书画工作室、蘭皋诗社、君立茶舍、高州写生学会等文化主体入驻。
  如今每月至少举办2场大型文艺活动,邀请艺术名家现场授课,每晚都有艺术爱好者到此,互相交流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尤其到周末,梓园里更是热闹非凡,大家聚在一起或是谈天说地、品茗论艺,或是以墨相识、以诗结谊。
  半畝塘书画工作室负责人苏三有当场展示了他行云流水的书法,“文以载道”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大家看了纷纷叫绝。他的工作室起初开在广州,2年前收到张涛的邀约,欣然回乡。他说:“我原先是想找一片安静的地方写字,来到梓园,看到这里的环境就决定进驻了。”
  据高州写生学会负责人吴树龙介绍,开始是因为高州美术事业低沉,发起了写生活动,想要让低沉的美术事业活跃起来,后来进驻了梓园,为写生学会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及交流平台。“梓园的环境这么美,有时候会组织大家到梓园来写生,有时候大家也在这里交流自己创作的经验等。”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梓园这个平台,写生学会如今规模已达到余人,大家参加写生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蘭皋诗社负责人彭适之是高州小有名气的诗人,出过自己的诗集,在梓园,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写诗技巧、手法传授给年轻一辈。他对记者说:“大家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但实际上我在与大家的交流中,我也收获很多,学到很多。”
  各工作室负责人都是高州本地人,他们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身的情怀,纷纷投身于高州文化的传播活动当中,又在梓园相遇。彭适之写的诗歌,被苏三友写成了书法作品,展览出来;其他画家的画作,彭适之有时也会为其配上得当的诗句……雕刻、书法、绘画、诗词以及茶艺等在这个文化大家庭中相互交融。


  近期,梓园已被授予高州市文化馆艺术展馆梓园分馆、高州市文化馆艺术培训基地。作为传播高州本土文化的先行者,他们仍然还处于摸索状态,但是在高州市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等部门领导及各有关单位指导下,他们都有了更坚定的信心,相信梓园未来会激励更多的人去传承及发扬高州本土的优秀文化,为高州本土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尽一份力量。文/茂名晚报记者陈琴实习生*敏怡图/茂名晚报记者陈国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